聯絡瑞芳與八斗子的深澳線鐵道是北臺灣相當有名的臨海鐵道,不過這條路線通車時的起點和終點既不是瑞芳,也不是八斗子,反而是現今稱呼為水湳洞的濂洞,以及和平島對岸的八尺門。最近剛好來自小笠原群島的火山浮石抵達臺灣,趁著來到海邊撿石頭的機會,場長這次從八斗子開始,一路踏查至1989年一度停駛的終點海濱站。
深澳線的歷史和礦產有相當深的淵源,其中八尺門的碼頭被認為自清代開始即有台車軌道供運煤使用,場長所找到較早期的地圖則是1920年代繪製的1/25000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連接到深澳的炭礦用台車軌道存在。這些煤礦運至八尺門後,會再轉由水運至基隆港,再轉給鐵道部或輸出臺灣。
1920年代繪製的1/25000地形圖(資料來源:中研院GIS) |
到了1930年代,臺灣鑛業株式會社為了開發金瓜石地區的金銅礦,因此在1933年度向鐵道部提出沿著海岸興築金瓜石線鐵道的申請,第一期工程由水南洞(今濂洞)至焿子寮(今海濱),第二期再由焿子寮通至濱町(今八尺門),全線於1936年2月通車、4月初開始運出礦石,軌距為762mm。不過鐵道部似乎有興築鐵道聯絡基隆港東岸碼頭及市街地的構想,因此當時金瓜石線的隧道與橋梁都預留了拓寬為1067mm軌距的空間。二戰後,這條鐵路由金銅礦物局接收,但因營運狀況不佳而停駛。後來為了深澳火力電廠及沿線礦坑運煤的需要,由臺鐵改建原金瓜石線鐵道,改在今日的海科館車站附近轉彎至瑞芳站接上宜蘭線,成為今日的深澳線。而在八尺門一帶至今仍留有當時的鐵路隧道。
臺灣日日新報 19340111 08版 |
1945年美軍地圖(資料來源:中研院GIS) |
八尺門一帶遺留的鐵路隧道 |
經過改建後,深澳線在1967年全線通車至濂洞車站,全長約12公里路線上共設置八斗子、深澳、瑞濱、海濱及濂洞等站,並同時兼辦客、貨運運輸。不過臺灣省政府為了興建北部濱海公路,因此在1977年停駛瑞濱到濂洞區間,將路線「借」給公路局使用,但因路線復舊狀況不佳而僅恢復行駛至海濱。深澳線也因為北部濱海公路開通讓鐵道面臨客運競爭,在經營慘澹之下於1989年夏天默默地停駛客運列車,僅存的深澳電廠運煤列車也隨著深澳電廠除役在2007年走入歷史,直到為了因應海科館聯外交通與觀光需求才又在2014年復活,並在2016年通車至八斗子。
八斗子車站復駛時除了改建山側舊月台外,另在海側新建月台讓旅客看海 |
目前瑞芳=八斗子間已恢復行駛柴油客車,沿途有兩座隧道。八斗子至深澳間則以路線旁的寬闊海景為賣點,由新北市政府協助引入Railbike鐵道自行車營運;深澳至1989年客運停駛時終點站海濱則僅存部分路基、隧道與橋墩,已無鐵軌留存。這段從八斗子到海濱的路程約4公里,在撿完海邊的浮石之後離下班車還有一小時的時間,場長索性繼續往前踏查現今的路況。
1985年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橘線為這次踏查範圍,圖釘點為車站位置 |
部分民宅緊鄰路線(往海濱方向拍) |
鐵道舊線夾在公路與山坡之間,遠處可見隧道(往海濱方向拍) |
地圖上標示為瑞澳第三隧道,但從海科館旁的隧道算來應該是「二號隧道」,內部還有燈飾(往海濱方向拍) |
二號隧道前路線緊鄰山坡(往八斗子方向拍) |
鐵道自行車深澳站為臺鐵深澳站舊址 |
深澳站就在隧道另一端不遠處(往八斗子方向拍) |
沿著舊路線來到深澳電廠遺址,這座電廠除役之後拆除便開始規劃下一代的火力電廠,然而因當地居民長期忍受空氣汙染,加上台電欲興建卸煤碼頭也有破壞珊瑚礁的疑慮,行政院遂在2018年定調以設在桃園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換取深澳電廠停建,這塊空地未來該如何利用尚無進一步規劃。路線穿越深澳電廠之後來到台62線快速道路下方,推測沿著社區內的建基路前往瑞濱車站。之所以說是推測是因為這段鐵路停駛時台62線快速道路尚未開闢,因此不確定是否有破壞路線痕跡,但建基路山側留有一塊線狀草皮,或許至今仍為臺鐵所有土地。
深澳電廠大門 |
建基路旁的草皮疑似為舊鐵道路基(往八斗子方向拍) |
瑞濱站遺址大致在前方加油站附近,但鐵路已隨公路拓寬而被吃掉(往海濱方向拍) |
在加油站旁的便利商店稍微休息之後,我繼續往前走。路線旁緊鄰著中油的深澳港輸油站,一時之間我還不小心走過頭,找不到地圖上標示的隧道。我後來從海濱站折回來尋找時認定應該是在輸油站裡頭,原本打算放棄去搭公車回家,但剛好一位在地阿伯看我揹著相機來攀談,告知來意後他便告訴我舊鐵道大致在輸油站圍牆外的草皮,甚至帶我走進草叢,終於找到了地圖上沒標示名字的隧道。依照隧道順序的命名邏輯應為「三號隧道」,但因為隧道口地名為磅磅子,暱稱為「磅磅隧道」似乎也不錯?
深澳港輸油站前(往海濱方向拍) |
前往隧道的小徑入口,鐵道路基在黃色欄杆前的草叢 |
隧道口被磚牆封閉,由於當地地名為磅磅子,姑且暱稱為磅磅隧道(往海濱方向拍) |
三號隧道東口在樹林後,阿伯說從左邊的土地公廟走進去就找得到 但遇到阿伯的時候已經快天黑了,只好下次再來找(往八斗子方向拍) |
鐵路穿過三號隧道之後隨即跨越河川,現場還留有一座橋墩與東橋台。沿著橋台旁的樓梯走上路線跡,沿途若有較大空地都被開闢為社區籃球場和公園,但路線相當清楚好走,一下子就來到了半山腰上的海濱站。以前場長訪問臺大火車社創社社長PK學長時,他曾說高三時常常和朋友來深澳線探險,那時火車因為海濱站前的一座小橋中斷而無法開到海濱站,火車因此在橋的前面停車讓旅客自行步行至海濱,對照現況來看的話斷橋處應該是在站前的一座籃球場旁。
穿過隧道之後的斷橋遺跡(往海濱方向拍) |
鐵橋的東橋台(往海濱方向拍) |
橋台上被開闢為兒童遊樂場(往海濱方向拍) |
也有籃球場(往海濱方向拍) |
與小巷道立體交叉(往海濱方向拍) |
難得的地塹風景(往海濱方向拍) |
有一隻貓!(往海濱方向拍) |
生活感十足的道路其實以前是鐵道(往海濱方向拍) |
穿過前方籃球場就到了海濱站(往海濱方向拍) |
海濱站附近出現一些舊鐵軌廢物利用 |
學長說中斷的橋應該是在這裡? |
海濱站距瑞芳里程約8.6公里,日本時代原名為焿子寮,尚留有車站站房與一座島式月台,或許是因為遠離濱海公路的威脅,使得這裡成為目前路線上保存最完整的車站。根據PK學長的回憶,由於火車在末期到不了車站,因此當時已沒有派駐站務員,但神奇的是通訊電氣設備仍可運作,甚至還有派發公文,幾個高中生下課後便跑去當「一日站長」。現今月台與軌道區都經過拉皮和綠美化,若不注意或許還以為是花台;車站由在地團體使用,從窗戶看進去應該沒有留下鐵道設備。
從海濱站繼續沿著道路前進,路旁不時出現舊鐵軌廢物利用的鋼軌樁,不久後我來到了台2線公路的立體交叉,下方就是濱海公路的海濱隧道。眼前的人行陸橋稱為蝙蝠橋,但橋面明顯比路面還高,查詢《中央日報》在1985年12月3日的報導,由於這座鐵路與公路交叉的陸橋下方淨高只有4.2公尺,讓許多往來基隆與宜蘭的貨櫃車無法行駛,因此被當地民代要求拆除。過了橋之後繞過突出的山脊,路線來到公路旁的蝙蝠洞公園,再過去的鐵道路線和濱海公路並行,從Google街景來看應該還有兩座橋和一座隧道留存,但因為天色已漸漸昏暗,前往濂洞車站的旅程只能暫時先在此打住。
路旁出現鋼軌樁(往濂洞方向拍) |
被改建的陸橋(往濂洞方向拍) |
陸橋下方是台2線海濱隧道 |
繼續前進(往濂洞方向拍) |
繞過山之後抵達蝙蝠洞公園(往濂洞方向拍) |
有蝙蝠棲息的蝙蝠洞 |
說到濂洞車站還有一段後話,理論上因為公路開闢完之後遲遲無法恢復鐵道狀況,火車自從1977年之後就到不了濂洞車站。不過,根據PK學長回憶當時臺鐵局發行的時刻表其實還留有濂洞車站的列車到發時間,但第一次去的時候在海濱就被趕下車,一時之間還摸不著頭緒。他們一行人在海濱車站探險時才發現居然還有要給濂洞站的公文,也就是說在當時行政編制上濂洞車站仍然存在(由海濱站代管),甚至還被列入年度事故統計對象,可以說濂洞車站才是1989年停駛客運時名義上的終點站。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荒謬的狀況,原因是臺鐵一直認為海濱到濂洞路段只是暫時借給公路局使用,因此保留行政編制藉此向公路局宣示路權。但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最後公路還是贏了鐵路,深澳之後的路線都只能拱手讓出,為臺灣公路與鐵路的愛恨情仇再添上一筆故事。
參考資料:
【時光土場】阿根納造船廠的前世今生
【時光土場】濱海鐵道─深澳線八斗子站
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王彥翔,〈後戒嚴的鐵道青春:專訪創社社長黃智偉〉,《鐵枝路》44期(2021,臺北),頁20-23。
《臺灣日日新報》
《鐵道部年報》昭和8-10年度
19851203 中央日報7版 〈深澳支線廢棄鐵路陸橋 影響大貨櫃車通行 地方促鐵路局拆除〉
19760205 中央日報7版 〈瑞濱至水濂洞鐵路 下月拆除〉
探訪時間:2021.12.
完稿時間:2021.12.
更新時間:2023.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