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初下訂機票、計畫立山黑部之旅時,原先只針對富山縣規劃行程。但在8月下旬JR東日本意外宣布配屬在群馬車輛中心、平時擔負觀光臨時列車牽引任務的電力機車與柴油機車共5輛要在11月底引退的消息。於是,我在翻越了立山之後從長野搭乘北陸新幹線再度來到群馬,想趁著這次機會為這些老車做最後的送行。
群馬的五輛國鐵機關車引退在即,翻山越嶺也要來見最後一面 |
寄望能在探索、收集、紀錄影像歷史中找到時代前進的方向
我在年初下訂機票、計畫立山黑部之旅時,原先只針對富山縣規劃行程。但在8月下旬JR東日本意外宣布配屬在群馬車輛中心、平時擔負觀光臨時列車牽引任務的電力機車與柴油機車共5輛要在11月底引退的消息。於是,我在翻越了立山之後從長野搭乘北陸新幹線再度來到群馬,想趁著這次機會為這些老車做最後的送行。
群馬的五輛國鐵機關車引退在即,翻山越嶺也要來見最後一面 |
在城市當中除了斑馬線之外,對漫步在街道的行人而言跨越大馬路的天橋也是重要的通行廊道。除了通行之外,有著獨特風景視野的天橋也走進影視作品之中,成為市民記憶座標之所在。然而,其中最有臺北代表性的天橋──和平新人天橋卻在10月底突襲公告將自11月4日封閉拆除,除了引起附近居民強烈抗議,也掀起大眾對於天橋文化與人本交通的論戰。
許多影視作品中的天橋在10月底突襲公告不到一週後拆除,引起周邊居民發起守護行動 |
(2024.11.19.更新)在守護團體提出文化資產審議,並以一周的時間被文化局光速審成不列冊追蹤後,拆除團隊隨即封閉天橋於當晚進行拆除作業。蔣萬安市府此前面對議員質詢信誓旦旦要先改善地面交通,再評估是否要拆橋,如今地面交通都還未改善卻要行人以肉身與車拚搏。面對持續不修復大巨蛋漏水的遠雄毫無辦法,卻在踐踏留橋民意上展現驚人效率,言而無信、欺善怕惡的寶寶市長就是蔣萬安的歷史定位。
天橋──或稱為人行陸橋──在臺灣做為行人穿越設施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日本時代,不過直到戰後初期興建的天橋仍是以跨越鐵道為主,避免行人任意穿越具有專用路權的鐵道。隨著都市發展與私有機動車輛普及,過往人車混雜的臺北市道路交通狀況日益惡化,亟需適當的交通管理作為。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之際,時任行政院長嚴家淦在前往韓國考察後,見識到首爾的大街道都會架設鐵架天橋供行人穿越,整體交通秩序良好令他感到驚豔。嚴家淦認為這種天橋價格便宜,慶典時還可以當作牌樓,因此回臺後特別交代時任市長高玉樹研究可行方案。
位於富山縣的立山以海拔三千公尺上下的連峰構成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孕育的立山信仰更讓他與富士山、白山並列為日本三靈山之一。不僅國內朝聖登山者絡繹不絕,一年四季不同的壯闊美景更吸引眾多海外旅行團造訪。但對於交通迷來說,今年的立山開山季節則是立山隧道無軌電車巴士最後的一年。為了記錄日本最後的無軌電車巴士與立山黑部當地限定的秋天風景,我踏上了人生首趟的立山黑部橫斷之旅。這篇遊記是紀錄了我跨越立山之後的後半段旅程。
黑部水壩是立山黑部旅程後半段的重要景點,同時也是這條山岳觀光路線的開端 |
位於富山縣的立山以海拔三千公尺上下的連峰構成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孕育的立山信仰更讓他與富士山、白山並列為日本三靈山之一。不僅國內朝聖登山者絡繹不絕,一年四季不同的壯闊美景更吸引眾多海外旅行團造訪。但對於交通迷來說,今年的立山開山季節則是立山隧道無軌電車巴士最後的一年。為了記錄日本最後的無軌電車巴士與立山限定的秋天風景,我踏上了人生首趟的立山黑部橫斷之旅。
立山自古以來便因宗教信仰聞名,如今更以壯闊的火山與冰河等高山美景吸引來自海內外的遊客造訪。圖中的御廚池便是立山上的著名景點之一。 |
幾年前一位大學同學第一次到四國自助旅行途中,特地寄給我一張明信片。明信片上頭是一張海上漩渦的照片,彷彿要將旁邊的船吞噬一般,畫面相當特別與震撼,同學還推薦我下次要來看看。這次趁著來到德島拍火車的機會,終於來到漩渦所在的鳴門,一睹放眼世界也十分罕見的自然奇景。
鳴門因著特殊地形與海象,造就壯觀的漩渦奇景 |
因為珊珊颱風而在高知多停留了一天,我接著搭上火車前往此次鐵道旅行的重點:德島。古稱阿波國的德島縣位於四國島東側,透過連結淡路島的鳴門橋與明石海峽大橋與本州相接,幾乎和關西地區在同一個一日生活圈範圍。儘管緊鄰著繁華的關西都市圈,然而德島縣卻是目前全日本唯一一個沒有「電車」行駛的縣,不但JR鐵道全線都沒有電氣化,甚至連一條使用電力的私營鐵(軌)道都沒有。沒有電線杆干擾構圖的鐵道,再加上以德島為中心還有不少國鐵型車輛運用,對鐵道攝影愛好者來說真可說是聖地。這次的遊記就來介紹一下德島必追的兩款國鐵車,以及分享一些攝影點和搭乘心得。
全縣境內完全沒有電車的德島縣,同時也是追尋日本國鐵餘韻的最後聖地之一 (攝於穴吹=川田) |
在星星的星口普查報告:赫羅圖的前世今生中,我們認識了19到20世紀初期的天文學家們,如何進行天上的「星口普查」,並產出了以圖像化方式呈現恆星特徵分布的赫羅圖(HR diagram)。然而,在赫羅圖上的點點繁星中誰是老人?誰是小孩?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可迴避地需要了解恆星到底是如何發光發熱的,因此這一次將帶大家跟著理論科學家的腳步,探尋星星們的生命軌跡。
展示場的大型太陽剖面由內向外依序是太陽的核心、輻射層、對流層,科學家經由近百年的知識累積,才終於能略知恆星內部的構造。 |
透過恆星吸收光譜的研究,天文學家在19世紀便意識到太陽與天上的恆星是同一類的天體。但太陽到底是什麼?如何產生光和熱?一開始有人認為太陽是燃燒中的固體,也有人認為是液體,直到科學家強納生‧萊恩(Jonathan Homer Lane)才提出太陽是由氣體構成的想法。萊恩出生於美國的務農家庭,在耶魯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美國的專利局工作,之後便自立門戶協助發明家申請專利。不過在工作期間卻遇上美國南北戰爭,生意一落千丈之下萊恩只好回到兄弟經營的農莊生活。然而在這段期間,萊恩不但開發了用氣體膨脹裝置來冷卻的低溫設備,也投入了天文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