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762的世界】當設計與百年鐵道相遇:台灣設計展X阿里山林鐵109周年

起自嘉義、終至二萬平的阿里山林業鐵道本線迎來通車的109年,百年來累積的豐富歷史深化了臺灣文化認同,成為國人珍惜的國寶鐵道。2018年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成立之後,不但積極投入資源進行老火車保存,也透過新設計為這條鐵道注入活水,今年適逢台灣設計展移師嘉義舉行,這場年度盛會正好成為林鐵處展現成果的最好舞台。

從設計看見林鐵魅力

台灣設計展是由台灣設計研究院自2003年執行至今的年度活動,每年都會與地方政府合作,針對在地生活與產業活動特色,藉由設計與主題策展方式結合產官學界,一同思考在地議題的現在與未來。今年的台灣設計展由嘉義市接下了主辦城市,以「家意 ‧ 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為主題象徵嘉義這座融合多種族群文化、一同生活的城市,希望透過一系列活動展現「家」的空間、精神與記憶。


配合這次的設計展,林鐵處在嘉義製材所展區推出了《記憶・阿里山》與《百年鳴森》兩檔特展。《記憶・阿里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由築點設計負責策展,以鐵道為軸線,帶領觀眾走入光束構成的靜謐森林,「一站一故事」導讀阿里山鐵道的自然生態、林業發展、鐵路技術、聚落生活與人文記憶,從不同的面相認識這條百年鐵道。

不過鐵道除了路線歷史等人文面向之外,車輛與技術設計本身更是支撐鐵路運行的主角,由春臨臺灣策畫的《百年鳴森》林鐵百年經典車輛特展從展覽入口便以木材建造出阿里山林鐵傳統的「鳥居造隧道」構形,搭配製材所辦公室外及展間內的藍晒圖,清楚地向觀眾傳達了鐵道技術與工業設計展覽主軸。展覽先從車輛的演進概述了林鐵歷史的時間軸,一旁緊接著陳列的是日本時代繪製的阿里山林鐵本線沿線地形縱剖面圖,以此拉開了另一條空間軸線,除了可以搭配圖文介紹按圖索驥對應現今地景地物,無意間也展現了鐵道揉合時間與空間的魅力。

鳥居造隧道是林鐵在日本時代常使用的工法
在歷史圖面上可以對應現代的地景地物

從時間與空間的軸線敘事開展中,技術發展正如設計背後的精神一樣是為了解決人類活動所面對的問題。因此,展覽拋出「火車的動力來源?」、「火車如何克服登山鐵道的陡坡?」、「火車是如何轉彎?」等等問題引導觀眾思考的同時,搭配實際展出了可以用五官感受的火車零件─尤其是一般人平時看火車不會仔細觀察的傘形齒輪、十字接頭等等─輔以文字與模型說明阿里山的火車所身懷的絕技,藉此傳達這條百年鐵道的工業設計精髓。

展場掛的藍晒圖也是工業設計的一環
從問題意識衍伸解決方案,藉此說明零件的功用

設計不只是解決產業活動所面對的問題,也可以是賦予老東西新的文化意義的媒介。去年起在林務局推動的「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中程視覺藝術設計導入計畫」之下,林鐵處陸續針對識別系統、火車外觀與內裝進行改造。不過這些改造卻不是破壞式地導入新設計,像是林鐵處的新LOGO透過簡單的線條融合了高山、阿里山柴油機關車的端面與顏色,反而在百年的歷史積累上更加凸顯與傳達出自己的特色與定位。新設計的栩悅號列車也是如此,車身巧妙地加入阿里山常見的台灣特有種鳥類─栗背林鴝意象,讓過去輸送林木的鐵道多了對生態的關懷與重視。

林鐵處的新識別系統正是奠基過去才產生的新設計
林鐵首次以阿里山的生態作為車輛整體設計

老火車的第二春

過往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不受重視,造成許多林鐵珍貴車輛流落各地靜態展示,輕則不符合場域精神,重則保管單位長期忽視讓車況劣化。林鐵處成立之後積極地向各保管單位洽詢收回老火車的可能性,除了去年成功收回的32與21號蒸汽機關車,今年又再從臺鐵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迎回SL28蒸汽機關車、11403-1第一代柴油機關車、11403-5第二代柴油機關車、SPC2光復號客車及平甲6006號等五輛車陳列於嘉義車庫園區,讓園區的保存車輛越來越完整,甚至21號蒸汽機關車也預計在明年恢復動態運轉。

兩輛第一代柴油機關車終於再相聚
28號蒸汽機車展示於轉車盤旁邊

在嘉義車庫園區的保存車逐漸豐富之餘,林鐵處自今年10月1日起暫時封閉園區進行環境整修工程,並在12月20日重新對外開放。新的園區拆除了北側的圍牆,讓車庫園區與嘉義製材所兩個林業生產相關文化資產得到有效串連;另一方面,利用自然元素之仿木紋磚、碎石與林鐵相關之金屬、鋼板、紅磚與透水混凝土等元素設計鋪面,營造友善步行空間。保存車的展示區域以北側的機關車庫及南側車庫前的林間鐵道為主,尤其在11403-1回歸之後第一代柴油機關車兄弟終於再次聚首,11403-2後方的車廂也調整為SPC2光復號客車、SPC20阿里山號客車、日本時代的貴賓車及羅東林鐵的PA-1客車,提升了展示的多樣性。13號及甫回歸的28號蒸汽機車則展示於轉車盤旁邊,轉車盤上的是作為貨車編組末端、兼具載貨與車長瞭望功能的高守6111號,讓園區在客運車輛收藏之外增添林業生產時代的風景。

11403-2後方的展示車廂調整成各型一輛,呈現多樣性
小巧的材丁車通常以兩台一組固定在原木兩端,讓原木不用顧慮平車長度

除了靜態展示的保存車,近年在與鐵道情報、臺大火車社合作過程,林鐵處展現了對經典的Shay式蒸汽機關車動態保存的積極態度,一次又一次的精彩演出也讓營運逐漸上軌道。這次台灣設計展期間,林鐵處除了每天開行數趟接駁列車往返北門、車庫園區及嘉義三站外,每週二、四、六開行的25號蒸汽機關車更是活動一大亮點。雖然嘉義到北門的路段不長,但不代表變不出新花樣。這次的行駛路線特別帶領旅客進入嘉義車庫南側、平時僅供車輛調度使用的路線,得以近距離觀賞車庫內洗車線、修理工廠等不同的車窗風景。此外,過去為了保險起見都會安排輔助機車掛在蒸汽機關車專列後方,但這次林鐵處選擇放手讓25號蒸汽機關車自力運轉,不只展現林鐵處對蒸汽機車運轉的自信,也終於還給車廂尾端旅客乾淨的車前視野。

25號蒸汽機關車難得自力運轉載客
即使是冬天,熱帶仍有花景可以搭配
離開車庫園區月台之後折返前往車庫
第一次近距離觀看洗車線的構造

以前場長聽到設計的時候常常想到的是在文化創意掛帥之下,新設計未必尊重欲改造對象的歷史脈絡,因此伴隨著破壞式的「好好看」工程,讓舊事物的風華盡失。但若回歸設計的初衷應是為了解決人類活動所面對的課題而生,好的新設計不只是讓環境與人親近,場域的歷史精神也得以用更好的方式向大眾傳播,擴大「同溫層」的範圍,促使整個環境走向正循環。雖然林鐵處的組織成立時間還不長,但這幾年不僅努力爬梳與保存林鐵的文化,在了解自身定位的前提下也試圖透過設計讓歷史與當代對話,不斷求新求變,其成果相信是大家有目共睹。希望林鐵處能夠繼續努力促成新舊融合與對話,藉由這條百年鐵道深化臺灣的在地認同,成為未來各部門經營文化資產的標竿。

第三、五、七代柴油機車同堂

🚂【檜來嘉驛】2021台灣設計展期間限定列車
🗓️活動期間:2021年12月18日至12月19日、 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1月2日
🛤️行駛區間:嘉義 –車庫園區(製材所)– 北門
 購票地點:林業鐵路嘉義車站、車庫園區、北門車站當日現場購票
💵單程票價:柴油機關車$100元、蒸汽機關車$200(單一票價)
💵來回票價:柴油機關車$150元、蒸汽機關車$350(單一票價)
🌟2021年12月25日起每週二、四、六行駛蒸汽機關車

《百年鳴森》阿里山林鐵車輛特展、《記憶・阿里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
想知道阿里山的火車是怎麼爬山的嗎?想知道栩悅號的背後故事嗎?千萬不要錯過這檔特展!
地點:嘉義製材所、車庫園區
展期:2021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舊路尋跡】深澳線末段舊線跡踏查(八斗子=海濱)

聯絡瑞芳與八斗子的深澳線鐵道是北臺灣相當有名的臨海鐵道,不過這條路線通車時的起點和終點既不是瑞芳,也不是八斗子,反而是現今稱呼為水湳洞的濂洞,以及和平島對岸的八尺門。最近剛好來自小笠原群島的火山浮石抵達臺灣,趁著來到海邊撿石頭的機會,場長這次從八斗子開始,一路踏查至1989年一度停駛的終點海濱站。

深澳線的歷史和礦產有相當深的淵源,其中八尺門的碼頭被認為自清代開始即有台車軌道供運煤使用,場長所找到較早期的地圖則是1920年代繪製的1/25000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連接到深澳的炭礦用台車軌道存在。這些煤礦運至八尺門後,會再轉由水運至基隆港,再轉給鐵道部或輸出臺灣。

1920年代繪製的1/25000地形圖(資料來源:中研院GIS)

到了1930年代,臺灣鑛業株式會社為了開發金瓜石地區的金銅礦,因此在1933年度向鐵道部提出沿著海岸興築金瓜石線鐵道的申請,第一期工程由水南洞(今濂洞)至焿子寮(今海濱),第二期再由焿子寮通至濱町(今八尺門),全線於1936年2月通車、4月初開始運出礦石,軌距為762mm。不過鐵道部似乎有興築鐵道聯絡基隆港東岸碼頭及市街地的構想,因此當時金瓜石線的隧道與橋梁都預留了拓寬為1067mm軌距的空間。二戰後,這條鐵路由金銅礦物局接收,但因營運狀況不佳而停駛。後來為了深澳火力電廠及沿線礦坑運煤的需要,由臺鐵改建原金瓜石線鐵道,改在今日的海科館車站附近轉彎至瑞芳站接上宜蘭線,成為今日的深澳線。而在八尺門一帶至今仍留有當時的鐵路隧道。

臺灣日日新報 19340111 08版
1945年美軍地圖(資料來源:中研院GIS)
八尺門一帶遺留的鐵路隧道

經過改建後,深澳線在1967年全線通車至濂洞車站,全長約12公里路線上共設置八斗子、深澳、瑞濱、海濱及濂洞等站,並同時兼辦客、貨運運輸。不過臺灣省政府為了興建北部濱海公路,因此在1977年停駛瑞濱到濂洞區間,將路線「借」給公路局使用,但因路線復舊狀況不佳而僅恢復行駛至海濱。深澳線也因為北部濱海公路開通讓鐵道面臨客運競爭,在經營慘澹之下於1989年夏天默默地停駛客運列車,僅存的深澳電廠運煤列車也隨著深澳電廠除役在2007年走入歷史,直到為了因應海科館聯外交通與觀光需求才又在2014年復活,並在2016年通車至八斗子。

八斗子車站復駛時除了改建山側舊月台外,另在海側新建月台讓旅客看海

目前瑞芳=八斗子間已恢復行駛柴油客車,沿途有兩座隧道。八斗子至深澳間則以路線旁的寬闊海景為賣點,由新北市政府協助引入Railbike鐵道自行車營運;深澳至1989年客運停駛時終點站海濱則僅存部分路基、隧道與橋墩,已無鐵軌留存。這段從八斗子到海濱的路程約4公里,在撿完海邊的浮石之後離下班車還有一小時的時間,場長索性繼續往前踏查現今的路況。

1985年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橘線為這次踏查範圍,圖釘點為車站位置
部分民宅緊鄰路線(往海濱方向拍)
鐵道舊線夾在公路與山坡之間,遠處可見隧道(往海濱方向拍)
地圖上標示為瑞澳第三隧道,但從海科館旁的隧道算來應該是「二號隧道」,內部還有燈飾(往海濱方向拍)
二號隧道前路線緊鄰山坡(往八斗子方向拍)
鐵道自行車深澳站為臺鐵深澳站舊址

深澳站就在隧道另一端不遠處(往八斗子方向拍)

沿著舊路線來到深澳電廠遺址,這座電廠除役之後拆除便開始規劃下一代的火力電廠,然而因當地居民長期忍受空氣汙染,加上台電欲興建卸煤碼頭也有破壞珊瑚礁的疑慮,行政院遂在2018年定調以設在桃園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換取深澳電廠停建,這塊空地未來該如何利用尚無進一步規劃。路線穿越深澳電廠之後來到台62線快速道路下方,推測沿著社區內的建基路前往瑞濱車站。之所以說是推測是因為這段鐵路停駛時台62線快速道路尚未開闢,因此不確定是否有破壞路線痕跡,但建基路山側留有一塊線狀草皮,或許至今仍為臺鐵所有土地。

深澳電廠大門
建基路旁的草皮疑似為舊鐵道路基(往八斗子方向拍)
瑞濱站遺址大致在前方加油站附近,但鐵路已隨公路拓寬而被吃掉(往海濱方向拍)

在加油站旁的便利商店稍微休息之後,我繼續往前走。路線旁緊鄰著中油的深澳港輸油站,一時之間我還不小心走過頭,找不到地圖上標示的隧道。我後來從海濱站折回來尋找時認定應該是在輸油站裡頭,原本打算放棄去搭公車回家,但剛好一位在地阿伯看我揹著相機來攀談,告知來意後他便告訴我舊鐵道大致在輸油站圍牆外的草皮,甚至帶我走進草叢,終於找到了地圖上沒標示名字的隧道。依照隧道順序的命名邏輯應為「三號隧道」,但因為隧道口地名為磅磅子,暱稱為「磅磅隧道」似乎也不錯?

深澳港輸油站前(往海濱方向拍)
前往隧道的小徑入口,鐵道路基在黃色欄杆前的草叢
隧道口被磚牆封閉,由於當地地名為磅磅子,姑且暱稱為磅磅隧道(往海濱方向拍)
三號隧道東口在樹林後,阿伯說從左邊的土地公廟走進去就找得到
但遇到阿伯的時候已經快天黑了,只好下次再來找(往八斗子方向拍)

鐵路穿過三號隧道之後隨即跨越河川,現場還留有一座橋墩與東橋台。沿著橋台旁的樓梯走上路線跡,沿途若有較大空地都被開闢為社區籃球場和公園,但路線相當清楚好走,一下子就來到了半山腰上的海濱站。以前場長訪問臺大火車社創社社長PK學長時,他曾說高三時常常和朋友來深澳線探險,那時火車因為海濱站前的一座小橋中斷而無法開到海濱站,火車因此在橋的前面停車讓旅客自行步行至海濱,對照現況來看的話斷橋處應該是在站前的一座籃球場旁。

穿過隧道之後的斷橋遺跡(往海濱方向拍)
鐵橋的東橋台(往海濱方向拍)
橋台上被開闢為兒童遊樂場(往海濱方向拍)
也有籃球場(往海濱方向拍)
與小巷道立體交叉(往海濱方向拍)
難得的地塹風景(往海濱方向拍)
有一隻貓!(往海濱方向拍)
生活感十足的道路其實以前是鐵道(往海濱方向拍)
穿過前方籃球場就到了海濱站(往海濱方向拍)
海濱站附近出現一些舊鐵軌廢物利用
學長說中斷的橋應該是在這裡?

海濱站距瑞芳里程約8.6公里,日本時代原名為焿子寮,尚留有車站站房與一座島式月台,或許是因為遠離濱海公路的威脅,使得這裡成為目前路線上保存最完整的車站。根據PK學長的回憶,由於火車在末期到不了車站,因此當時已沒有派駐站務員,但神奇的是通訊電氣設備仍可運作,甚至還有派發公文,幾個高中生下課後便跑去當「一日站長」。現今月台與軌道區都經過拉皮和綠美化,若不注意或許還以為是花台;車站由在地團體使用,從窗戶看進去應該沒有留下鐵道設備。



從海濱站繼續沿著道路前進,路旁不時出現舊鐵軌廢物利用的鋼軌樁,不久後我來到了台2線公路的立體交叉,下方就是濱海公路的海濱隧道。眼前的人行陸橋稱為蝙蝠橋,但橋面明顯比路面還高,查詢《中央日報》在1985年12月3日的報導,由於這座鐵路與公路交叉的陸橋下方淨高只有4.2公尺,讓許多往來基隆與宜蘭的貨櫃車無法行駛,因此被當地民代要求拆除。過了橋之後繞過突出的山脊,路線來到公路旁的蝙蝠洞公園,再過去的鐵道路線和濱海公路並行,從Google街景來看應該還有兩座橋和一座隧道留存,但因為天色已漸漸昏暗,前往濂洞車站的旅程只能暫時先在此打住。

路旁出現鋼軌樁(往濂洞方向拍)
被改建的陸橋(往濂洞方向拍)
陸橋下方是台2線海濱隧道
繼續前進(往濂洞方向拍)
繞過山之後抵達蝙蝠洞公園(往濂洞方向拍)
有蝙蝠棲息的蝙蝠洞

說到濂洞車站還有一段後話,理論上因為公路開闢完之後遲遲無法恢復鐵道狀況,火車自從1977年之後就到不了濂洞車站。不過,根據PK學長回憶當時臺鐵局發行的時刻表其實還留有濂洞車站的列車到發時間,但第一次去的時候在海濱就被趕下車,一時之間還摸不著頭緒。他們一行人在海濱車站探險時才發現居然還有要給濂洞站的公文,也就是說在當時行政編制上濂洞車站仍然存在(由海濱站代管),甚至還被列入年度事故統計對象,可以說濂洞車站才是1989年停駛客運時名義上的終點站。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荒謬的狀況,原因是臺鐵一直認為海濱到濂洞路段只是暫時借給公路局使用,因此保留行政編制藉此向公路局宣示路權。但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最後公路還是贏了鐵路,深澳之後的路線都只能拱手讓出,為臺灣公路與鐵路的愛恨情仇再添上一筆故事。

參考資料:
【時光土場】阿根納造船廠的前世今生
【時光土場】濱海鐵道─深澳線八斗子站
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王彥翔,〈後戒嚴的鐵道青春:專訪創社社長黃智偉〉,《鐵枝路》44期(2021,臺北),頁20-23。
《臺灣日日新報》
《鐵道部年報》昭和8-10年度
19851203 中央日報7版 〈深澳支線廢棄鐵路陸橋 影響大貨櫃車通行 地方促鐵路局拆除〉
19760205 中央日報7版 〈瑞濱至水濂洞鐵路 下月拆除〉

探訪時間:2021.12.
完稿時間:2021.12.
更新時間: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