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閱讀時光】港版二二八的歷史見證:《時代革命》的共感與記憶

去年在臺灣金馬獎榮獲最佳紀錄片的香港電影《時代革命》終於在2月25日正式在臺灣院線上映。這部紀錄片是由導演周冠威透過現場影像紀錄與事件相關者訪談,藉此呈現2019年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俗稱反送中事件)的始末,以及抗爭者們的心路歷程。這部片在去年除了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外,還陸續在日本東京新作家主義影展、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以及坎城影展放映,雖然獲得的評價甚高,卻因內容牽涉中國敏感神經,至今僅有臺灣可在電影院內收看。上映首日,國內獨立媒體《報導者》特別為贊助者舉辦包場放映會,場長因此受邀觀賞這部紀錄片,以下來分享我的觀影心得。

轉自《時代革命》FB專頁

反送中事件起源於一位香港公民陳同佳在臺灣殺害同行女友並棄屍逃回香港,但因臺港之間並無司法互助協議以至於相關證據無法互相流通,讓陳同佳為殺人罪行受審。香港政府遂以此次案件為藉口,推動《逃犯條例》草案修訂來解決相關犯人與罪證引渡問題,但其範圍卻將毫不相干的中國本土納入,因2013年發生銅鑼灣書店幹部被秘密逮捕的前車之鑑,引發港人憂慮以後中國將可正大光明地引渡政治犯,侵害香港僅存的法治獨立性。經過約3個月的立法會攻防與民間團體醞釀,6月9日、16日的反修例大遊行接連創下香港回歸中國以來最大規模的街頭遊行。然而港府消極應對與香港警察的違法濫權,以及越來越多人用自殺方式抗議,都讓這場運動越來越不可收拾。

兩年來因為一場世紀疫情搞得全世界一團混亂,在進入戲院之前反送中事件對我來說已是逐漸遠去的記憶。但跟著導演的鏡頭,又再次把我拉回到2019年那個香港,比起簡短的新聞畫面,導演讓一位位抗爭者直接地把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思想塞到我的面前。他們是試圖透過絕食改變政府政策、拄著拐杖上街守護孩子的老人;他們是理應在學校裡和同學打打鬧鬧,卻戴上防毒面具抵抗催淚彈的學生。雖然每個人的抗爭手段有所不同,但他們在卸下裝備後都只是祈求香港維持民主法治的市民。在佔領立法會行動中的一個「不希望再也看不到手足」的希望,更讓我感受到香港人一個都不能少的高度團結。

然而,面對超過兩百萬人上街表達訴求,香港警察卻是無差別地使用辣椒噴霧、警棍、催淚彈與橡膠子彈對付群眾,即使是已70歲高齡的老農民陳伯依舊被警察推倒在地;警察不但放任黑社會在港鐵元朗站攻擊參與遊行的民眾及無辜路人,後來更多次發生警察到地鐵站內追打民眾,鐵道業者甚至配合封鎖出入口和停駛列車。片中一位救護員就在港鐵車站前鐵捲門向警察大喊請求讓他進去救人,警察絲毫不理會造成的無力感透過他的嚎啕聲傳達過來,當人的心臟停止,再多抱歉與悔恨都喚不回逝去的生命。「難道只能一命換一命才能償還嗎?」是什麼樣的絕望讓救人的人說出這樣的話。

那個2019年平安地在臺灣看新聞所共感的香港記憶,卻在一段段受訪者對白中再次被喚醒,並且像一把刀一樣更加用力地、深深刺入我的胸口。隨著2020年港版國安法上路,包括前《立場新聞》記者何桂藍在內部分受訪者至今仍被關押獄中,其他受訪者大都選擇蒙面或假名示人,甚至是影片製作團隊成員名單也不完整,以免所說與所做的一切成為中國逮捕的證據。不少抗爭者也留下了遺書,如果他被控暴動罪而抓去關,希望大家能幫他守住香港十年,看到這裡我的眼淚又再次決堤。影片最後導演讓下一代的孩子們在便條紙寫下希望,但我發現我無法像那些孩子一樣對香港人說「加油」,除了不捨的情緒,或許更多是來自自己內心的怯弱,我無法像他們一樣那麼的勇敢對抗這堵不知還要幾十年才會倒下的高牆。

衛生紙作為觀影紀念品真的很實用QQ

映後《報導者》邀請臺灣史學者吳叡人老師座談,並提到電影上映前日,俄羅斯才剛揮軍進攻烏克蘭首都基輔,臺灣、香港、烏克蘭正好共享同樣的歷史經驗,一個弱小民主社會對抗鄰近獨裁大國的世界史時刻。老師也把在近期將滿75週年的臺灣二二八事件做對照,當時臺灣也有好幾十年無法談論這段歷史,認為對香港來說黑夜才剛要降臨。

雖然吳老師認為歷史的記憶會透過香港的文化傳承下來,就像臺灣將二二八記憶留到現在一樣。對於獨裁者的進化是否會阻礙黎明的到來,吳老師也是抱持樂觀態度。雖然獨裁政權總有垮台的一天,但我好奇待香港黎明來到的那天,是否會像現在的臺灣一樣,仍有一大部分族群對二二八沒有記憶,甚至認為只是選舉的提款機。

不過比起臺灣的二二八事件,我認為當代人所能做的事情更多了,畢竟現代文字、影像的紀錄都比過去方便得多。《時代革命》之所以能夠如此刻骨銘心,是因為導演大量訪談了許多事件中的手足,在小故事的堆疊下才讓這個世界史上的事件變得立體。為了讓這段故事不被忘記,盡力把這塊歷史本文傳達給下個世代,或許未來就能迎接黎明吧。

🎧吳叡人老師和李雪莉總編輯的映後座談預計將會放上《報導者》Podcast,歡迎鎖定以下連結收聽:​
SoundOn:https://bit.ly/3LW6fkC
Spotify:https://spoti.fi/3t74N6n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HjcBqA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5rrVUN​
KKBOX:https://bit.ly/36FVNh2​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告別時光】風雨中的送行:臺鐵客車的最後終點站

臺鐵新購入的EMU900型及EMU3000型在這兩年陸續抵達臺灣,新車逐漸佔據調車場空間的同時也代表著有許多舊型車輛將要永久地離開這條鐵路。2021年12月,位於龍井的廢車儲存場啟用,開始收納臺北及高雄兩地已達檢修期且不再保養維修的客車,正式揭開臺鐵近年最大一波廢車潮。

罕見的南部冬日大雨為這些老車的最後旅程增添寂寞感
2022.2.23. 8796次 柳營=新營

近二十年來臺灣都市化程度提升及休閒旅遊風氣盛行,即便西部幹線在高鐵的強勢挑戰之下,臺鐵在東部的城際運輸及都會區短程旅次仍有所增長。然而臺鐵多數客車屆齡及車輛不足的問題,使得服務水準低落、一票難求與通勤混雜成為旅客的噩夢。為了提升運輸效率及服務水準,臺鐵自2015年展開俗稱十年購車計畫的「臺鐵整體購置及汰換車輛計畫(104~113 年)」,預計購入520輛EMU900型通勤電聯車與600輛EMU3000型城際電聯車,並自2020下半年陸續交車上路。

不過在新車陸續抵達的同時,臺鐵因應高雄機廠搬遷至潮州期間而進行的2021年度客車委外檢修採購案卻五度流標。意外造成調車場內車輛很多,卻沒有多少車輛能上路,去年武漢肺炎本土疫情期間部分停駛莒光號班次在疫情趨緩後甚至遲遲無法恢復。由於高雄機廠尚未遷廠完成,已屆檢修期的客車成了平白佔據調車場空間的存在,臺鐵遂決定加速舊車淘汰進程,在2021年9月大量報廢七堵機務段(原臺北檢車段)33輛客車及高雄機務段(原高雄檢車段)18輛客車。為了騰出空間以容納新車,臺鐵便規劃於原大肚車場與龍井儲煤場興建「客貨車維修中繼站」及「廢車儲存場」,作為報廢客車儲存及後續解體標售的地點。

位於龍井車站南側的廢車儲存場首先於2021年12月1日啟用,首批進駐的11輛客車在前一日便由兩輛電力機車前後包夾回送至清水站,啟用當天再以柴電機車拉進場內存放。這11輛客車包括臺鐵首輛無障礙客車FPK11301號在內,共有復興號客車SP20007、SPK20013、SP20056、SPK21013,以及莒光號客車SP32812、FPK10101、FPK10004、FP1002、FPK11301、FP1004、FP1015。12月23日及1月3日臺鐵再以兩輛柴電機車包夾,將剩下的22輛報廢客車分兩批直接自七堵送進龍井廢車場,其中較為重要的包含前身為莒光號餐車的FP1016與FP1017號、此次將形式全滅的FPK10101號莒光號客守車等。

首批回送列車踏上最終旅程
2021.11.30 8791次 台中港=清水
龍井廢車場是由原儲煤場改建而來
首批回送列車包含臺鐵首款無障礙客車FPK11301號

至於存放於高雄機務段的18輛客車則在2月15日元宵節開始啟動回送作業,首批列車包含莒光號客車FP10036、FP10053,以及復興號客車SP20024、SP20027、SP20031、SP20032、SP20073、SP20084、SP20087、SPK20015號等10輛,與七堵回送不同的是改以電力機車在前、柴電機車在後的方式包夾,回送列車抵達彰化後本務機車再更換為柴電機車行駛至龍井。我則在收到消息之後,在2月23日南下追逐第二批廢車回送,這批車包含莒光號客車FP10038、FP10048、FP10062、復興號客車SP20019、郵政行李車MBK80001、MBK80005、MBK80007號等7輛報廢客車。追車當天遭遇華南雲雨帶東移,就連冬天不常下雨的南部也下起冰冷的大雨,彷彿老天爺在為這些服務近半世紀的老車們送行一樣,莫名感到有些寂寞。不過奇怪的是同樣被列為報廢清單的行李車BK32406號卻沒有一起北上,該輛車原本被臺鐵列為文物保存車,在鐵博籌備處已有同型車入藏的情形下,未來規劃去向仍不明朗。

高雄機務段最後一趟廢車回送以R40做為後聯機車,可惜到彰化已經天黑,無法拍攝R40牽引廢車進場的畫面
2022.2.23. 8796次 橋頭=岡山

不過龍井的定位是暫時儲存空間,進行最終處置大概還是要等到位於大肚車站北側的大肚客貨車維修中繼站完工(預計2022年3月完工)。如果有看過洪致文老師的《台灣鐵道文化志》想必對這裡並不陌生,因為這裡就是2002年曾發生大量珍貴車輛遭拆除事件的原大肚車場所在地。大肚車場是縱貫線電氣化初期為了分擔彰化站的貨運調度業務,因此新建作為中部的第二座貨運調度場站。後來臺鐵貨運量減少,卻意外成為報廢車輛的終點站,沒想到今日又再次被相中作為報廢客貨車的目的地。

仍在施工中的大肚客貨車維修中繼站,右側為仕佳興業的工廠

關於大肚車場值得一提的故事,便是其歷史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中部操車場。當時總督府為配合南進政策,決定在今日的臺中海線一帶進行新高港興築,並搭配大型工業市鎮開發。考量到新高港市開發後將有大量工業產品運輸需求,政府於是在二次大戰末期建設中部操車場,作為新高港線鐵道的貨運車輛調度站。不過二次大戰後因日本戰敗使得新高港市計畫被擱置,鐵道等基礎建設也多半成了未成線,一直到蔣經國政府提出十大建設才又讓部分計畫重新復活,但時空環境卻已有很大的轉變了。

梧棲到龍井的路線只有完成部分橋涵
專事鐵道車輛維修的仕佳興業,業主涵蓋台鐵、林鐵與水泥公司自備貨車等。調車機移動海線不常見的貨車,也是相當特別的風景。

為了彌補減少的莒光號運能,目前部分班次改以行駛里程數較少的復興號客車行駛,定位為通勤用途的EMU900型也被迫在2021年底時刻微調中以區間快車形式代打部分莒光號班次。不過近日高雄機廠檢修能量仍未見起色,在舊型客車陸續屆期之時,臺鐵內部已傳出將在2022年6月年度大改點時讓所有非自動門莒光號及復興號客車退出定期運用,可以預見屆時部分自動門莒光號不足以支應的班次將會改以現有傾斜式電聯車或通勤電聯車替駛。究竟在新車全數到位前,如何維持既有運能及中程旅次的服務品質,相當考驗臺鐵及社會的智慧。

參考資料:
1.臺鐵整體購置及汰換車輛計畫(104~113 年)
2.臺鐵新聞稿:加速營運車輛汰舊換新,臺鐵規劃設置報廢車廂解體及專用儲存場
3.《鐵道情報》255期
4.洪致文,《台灣鐵道文化志》(2011)
5.飛行場の測候所: 新高港市的泡影與築港鐵道遺跡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產業遺產】蘭陽溪的水力發電廠─天送埤、圓山發電所

時序進入春天,場長與家人沿著蘭陽溪旁的台7甲線公路前往武陵農場賞花,因此順道探訪了蘭陽溪中上游的產業遺產。在這塊區域的產業遺產中,許多人或許會聽過為了輸送太平山林場的林木,因此在1924年自土場通車至竹林的羅東森林鐵道。雖然表面上是為了林業需求,但這條鐵道卻與天送埤水力發電工事息息相關。這趟旅行就先來看看這些支撐宜蘭地區用電的電廠吧!

攤開蘭陽平原的地圖,這片三角形平原的頂點上就是這次旅行的起點─天送埤,這裡恰好就是蘭陽溪出山後開始漫流的地點。豐沛的水利資源早在1917年就獲得注意,位於二結的台南製糖會社製糖工廠為了該廠所需的電力,計畫籌資300萬圓興建水力電廠。不過這項計畫因資金不足,開工之後就陷入半停工狀態,因此台南製糖便先讓宜蘭電氣株式會社收購承接電廠工程,於1921年再與台電合資成立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回頭與宜蘭電氣合併三社資本進行建造,隔年天送埤水力發電所終於完工發電。

天送埤位處蘭陽溪沖積平原的頂端,水資源相當豐富
(底圖: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天送埤水力發電所的位置在拳頭姆步道的下方,坐落於山坳中的發電所後方現今設有四條輸水管路,有效高低落差達39.9公尺,建築內部起初設有3部芝浦製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約6600千瓦,根據台電退休員工林炳炎前輩的考證,1929年台電併購台灣電氣興業之後,其裝置容量占台灣總發電量占比增加了15%左右,可見天送埤發電所的裝置容量之大。天送埤發電所於1933年再增加一部機組,目前總裝置容量可達8375千瓦,年發電量可達4560多萬度。雖然天送埤水力發電所必須事先申請許可才能參觀,但沿著圍牆外的自行車道走,便可抵達流放發電尾水的水圳,遠觀這座完工於百年前的發電所。

天送埤發電所設有四部發電機組,發電尾水則進入安農溪灌溉水圳系統

接著我們驅車前往天送埤電廠的上方的九芎湖。九芎湖這個地名很早就出現在明治年間繪製的臺灣堡圖上頭,尚不確定是否為一座天然湖泊,天送埤電廠興建後則將這個山間凹地做為發電所的上池,容納蘭陽溪的溪水進行沉沙,並調節進入發電所的水量。近年來三星鄉為了推展觀光,將天送埤、長埤湖、清水地熱與九芎湖等四個景點合稱為「天長地久」,不過四個景點之一的九芎湖似乎顯得乏人問津,岸邊除了一座佛堂供在地居民喝茶聊天之外,並沒有其他的遊憩設施。

群山圍繞的九芎湖
湖畔的一處佛堂是當地居民的聚會處

至於九芎湖再上游的水源則要從長埤湖旁的農路進入,往蘭陽溪河岸方向走便可以看到小小的「天埤取水口」指示牌。我們在農路的分岔處停車開始沿著指標步行,翻過小山,從出發起約半小時抵達了取水口。行前搜尋網路上的遊記還可到取水口上方,但這次來卻遇上鐵柵門擋住了去路,水閘門只能從茂密的樹林中窺看,實在可惜!

產業道路旁的小路可驅車到登山口,但枯枝落葉甚多
取水口被鐵門擋住去路
俯瞰水門

(2022.9.5.追記)本日和朋友從清水湖車站附近走進清水溪的溪底防汛便道,終於得以接近取水口,以下補上這天拍攝的照片。

清水溪的溪水在堤防引導下從拍攝者後方流進取水口水道
取水口的排洪閘門,當上游進水量太多的時候就會打開,所以在下游活動要小心
取水口的排洪閘門近觀
天送埤發電所的取水口,前方有柵欄初步攔截漂流木等,水流通過後會經由隧道進入九芎湖

走回停車處的路上,遠望清水溪對岸山坡上,可以看見兩條綠色的鋼管,那便是蘭陽溪流域的第二座大型水力發電設施─圓山發電所。1930年代末,隨著臺灣工業化導致用電需求增加,台電遂在北部規劃興建新龜山及清水(後改稱圓山)兩座水力發電所。圓山發電所動工前一度遭遇國產發電機生產不及與經費卡關,最終還是在1939年動工、並於1941年完工,建築內設有兩部德國AEG製發電機,總裝置容量達18000千瓦;戰後幾經組織改造,現為蘭陽發電廠下的圓山機組,由天送埤的控制人員進行遠端操控。

遠望圓山發電所

圓山發電所的水源來自蘭陽溪牛鬥橋上游約2.3公里處的取水口,另設有沉沙池減少進入發電所的水源雜質,之後溪水會經由長約4.5公里的隧道到發電所上方的前池,再經由壓力鋼管進入發電機組,發電之後的尾水會再度經由清水溪底的隧道進入天送埤發電所的取水口,提升水資源使用效率。圓山發電所取水口的位置大約與今日英仕山莊隔著蘭陽溪對望,從台7線91公里處的明隧道就可以清楚地遠觀。

圓山發電所取水口(圖右),左側為沉沙池

參考資料:
北投埔林炳炎─宜蘭電氣株式會社、天送埤發電所、圓山發電所—宜蘭的電業發展史
林炳炎,《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1997)
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13)1938-04-18 日刊2版 一各百萬圓を投じて 北部にも二大發電所を建設 動力需要に追はる臺電の計畫 何れも今夏起工に決定
  (昭和13)1938-08-09 日刊2版 圓山發電所の機械は獨逸へ注文 國産では遲れる爲め
  (昭和14)1939-06-14 日刊5版 圓山發電所工事 十三日起工式擧行
  (昭和16)1941-11-18 日刊2版 圓山發電所竣工 本年末から營業運轉

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老屋町】從威權走向人民:總統府特別開放日見學

經過充滿挑戰與波折的2021年,新的一年終於到來。元旦這天早上,臉書上回放著總統的新年談話,場長意外從司儀口中得知平時戒備森嚴的總統府當日有對外開放參觀,因此我便決定下午的時候出門來趟半日遊。

總統府建築完工於1919年,當時作為日本時代臺灣最高行政長官臺灣總督的辦公廳舍,時稱臺灣總督府。由於是日本時代最高的行政機構,為求慎重總督府建造前還曾經對外徵稿,雖然最後甲賞從缺,但仍以乙賞長野宇平治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最後施工的設計則是由技師森山松之助主導規劃,森山技師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造家學科,他的老師是東京車站的設計者辰野金吾。在總督府建築上白色的石造飾帶與紅磚交錯,除了充滿濃濃的大正建築風格,紅白交錯的設計便是受其老師的影響。不過為了加強總督府建築的耐震性,建材仍使用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外表再貼覆面磚裝飾。

紅白配色的歷史主義風格是辰野金吾門派的特徵

總督府座落於今日凱達德蘭大道的視線底端,幾乎位在臺北城內的中心地帶,加上那高聳的塔樓,官署的威嚴形象不言而喻。不過再怎麼具有權威也逃不過戰火的摧殘。1945年5月的臺北大空襲讓總督府右翼嚴重毀損,之後改朝換代迎來新的統治者,百年來的歷史積累讓這棟建築成為這座島嶼最高權力的象徵。

高聳的塔樓內在落成時還曾設有電梯

適逢元旦假期,不少人在參加早上的升旗典禮後攜家帶眷前來參觀,長長的人龍就這樣從總統府西北角的圍牆入口一路排到建築中央正後方,場長排了超過半小時才終於踏入圍牆內。進入圍牆內之後先進行實聯制登記與安全檢查後,我跟著指標來到了總統府的正前方。正前方的車寄位於總統府的2樓,平時長官們的座車便是從兩旁的車道直接開上來接送。在車寄旁往東方看,寬闊的凱達格蘭大道及遠方的台大醫院、景福門通通盡收眼底,原來國家典禮講台上的風景是長這個樣子!

即使已經接近入場截止時間仍大排長龍
從日常的另一端看凱道

走進入口玄關,穿過總統府人員發送紀念口罩的攤位,映入眼簾的是挑高三層樓高、潔白的敞廳,這裡便是電視上常常看到總統發表談話的地方。敞廳四周圍是建築內二、三樓的迴廊,平台上以臺灣在國際上外銷花卉主力的蝴蝶蘭妝點;正中央設有通往三樓的樓梯,視線底端放置孫文胸像;挑高的天花板以圓弧收邊,彷彿穹頂一般。三樓的開放區域則是敞廳正後方的大禮堂,是總統會見外賓或是舉行重要典禮的場地。

空間相當宏偉的敞廳
欄杆上擺滿了蝴蝶蘭作為裝飾
大禮堂

總統府建築自從日本時代以來就是臺灣最高權力的象徵,不僅建築設計上以高聳取得官廳權威,在日本與中華民國兩代政權長期的威權統治之下,更是讓人難以親近。這樣帶有殖民威權色彩的建築不免在殖民結束後被迫檢討,韓國於1995年便在金泳三總統的命令下拆除了朝鮮總督府的建築。不過在臺灣開放總統直選之後,卻連帶讓建築的象徵意義產生變化,如今總統府終於向人民開放,成為可以放心拍照打卡的建築,或許也可以說是臺灣步向民主化三十餘年來的成果吧。


元旦降旗典禮的儀隊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