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時光土場】國家鐵道博物館正式開館搶先看!

自從2015年舊臺鐵臺北機廠被指定國定古蹟後經過了十年,在許多鐵道文化前輩殷切盼望與推動下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終於在7月31日於這座場域迎來第一階段的正式開館!這次時光土場以台灣交通文化資產學會成員的身分,與數個鐵道社團一同參與了館方主辦的導覽活動,接下來就帶大家來看看吧!

火車再次通過總辦公室前的花園,舊北廠終於活了起來

封存在文化記憶中的感動

延續2023年台灣文博會所揭示的策展理念,總辦公室被賦予呈現鐵道文化多樣性的任務,因此展示的內容比起僵硬的機械知識,更注重軟性的文化面向。在館方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總辦公室西側的常設展區,展示以不同於多數鐵道靜態展常用的編年史開頭,而是以〈移動與感動〉為題,分別以電影、文學、音樂、繪畫等角度切入鐵道領域。不同的文化作品就像是時光膠囊,帶出封存在電影片段、海報、文字中的感動記憶。同時,館方也在現場對應的作品旁輔以實體臺鐵車票、列車文物,讓觀眾對展示出的作品有更深一層的臨場感。

如果常設展是以水平線帶出鐵道文化的多樣性,東側的特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則是以垂直的時間為軸,將臺灣鐵道的歷史劃分成草創的黎明期、環島鐵路擴張、產業發展的鐵道、戰爭後的復興、縱貫線電氣化、捷運及高鐵新世代。不過時間軸的說明文字只是提點,在展板下方的展櫃中則依據時代特徵,陳列對應的文物,例如有日本時代的臺灣仕紳在第一次看到火車後寫下的漢詩、官方發行的明信片、書籍與紀念品等等。在時間的軸線之外,展間的東側另外從風景戳章、刊物、時刻表、郵票等物件,帶大家以平面設計的角度看見不同時代的美學思維。

透過大量文物看大家看見臺灣文化軌跡中的臺灣鐵道史
現任文化部長小野原本要撕毀丟棄的手稿也被館方搶救回來
餐飲也是臺灣鐵道中重要的移動記憶

除了鐵道文化的展示之外,為了尊重場域過去的歷史,做為過去臺北機廠行政中心的總辦公室部分空間再經過考證後,也復原了現役時期的原貌。包括了在2023年文博會已搶先亮相的會議室、廠長室、副廠長室,以及出納股等空間,陳列了北廠一路走來的修車、造車史料與老照片,以及高齡近百歲的鄭萬經前副廠長的個人收藏,呈現臺北機廠的歷史軌跡與生命故事。

導覽的最後帶著我們來到博物館籌備時期的小禮堂展間,現正展出的特展主題是〈無限的火車情 ── 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的主角當然就是臺灣鐵道攝影先驅的古仁榮前輩。古仁榮前輩出身臺東的卑南族家庭,祖、父輩皆在地方行醫。儘管前輩因為父親早逝,青年時期輾轉於屏東與臺東的親戚家,還曾經因為加入日軍的學徒兵而差點喪命,但最後仍努力考上臺大經濟系。來到臺北的古仁榮前輩透過優異的英語能力,在多個駐臺美軍家庭與招待所中擔任僕役,逐漸累積他與國際賓客交流的服務技巧與人脈。

結束學業之後,古仁榮前輩與妻子一同成立旅行社專門接待海外遊客,並在接待日本鐵道攝影迷的過程中受到啟發,也開始了鐵道攝影的興趣,為當年還被視為國防設施的臺灣鐵道留下許多珍貴影像。此次的特展除了展出前輩珍貴的攝影作品之外,更展示了他與日本友人及臺灣年輕鐵道迷的合影、信件與紀念物,希望將他搭起臺日鐵道文化交流橋樑的精神繼續傳遞到下一個時代。

鐵博用開館首檔特展向前輩致敬

打開火車動力的柴電工場

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的第一階段開放規劃中,總辦公室、大禮堂及澡堂屬於免費開放區域,接下來要介紹的柴電工場則是付費區域(全票100元)。柴電工場在現役時代是維修臺鐵各型柴電機車的廠房,因此除了車輛本身之外,作為火車動力後盾的技工們維修火車的知識、技術更是展示的重點。在柴電工場北側的電機二場,館方不僅盡可能地留下了當時維修各部零件的氛圍,還詳細陳列了包括了柴電機車的馬達、引擎、轉向架等等零件與細節解說。觀眾除了可以搭配展版上說明近距離欣賞之外,也可以搭配技工們實際維修的影片了解檢修工作如何進行,彷彿回到這座工場還在運作的時期,看見火車的動力從何而來。

柴電工場內的原電機二場展區維持著原有的工業氛圍
展區以檢修的概念將各式部件實物拆解,搭配展板詳細說明

看完被分解並檢修的零件之後,最後當然要組合成車。跟著導覽來到電機二場展區的西側,在外罩被拉起的S212號柴電機車前方,移動的大螢幕就像X光一般,讓大家看見重新被組合起來的零件是如何在火車上運作。除了柴電機車之外,現場也展示了台糖的蒸汽機車、仿製的日月潭電氣鐵道機關車,搭配車輛零件的動態運作,為觀眾呈現橫跨臺灣鐵道歷史的蒸汽、柴油及電力等三種動力來源車輛的不同。

儘管臺鐵蒸汽機車及電力機車因為各種原因,在現階段尚無法徵集入藏,但陳列的機車卻也剛好分屬於不同軌距及產業目的的軌道系統。現場加上台灣高鐵捐贈的確認車之後,正好涵蓋了大多數曾在臺灣出現過的軌距。未來館方在導覽時除了解說不同的動力系統之外,也多了可以從不同軌距的鐵道系統進行解說的切入點,讓有限的空間發揮出最大的解說空間。

館方將S212號柴電機車打開讓大家可以看見車輛內部構造
民間捐贈的台糖蒸汽機車不僅搭配糖包車重現產業運作的過往,動輪甚至還可以動起來

第一階段暫時的主場館

在第一階段的開館規劃中,柴電工場身兼組立工場修復完工前的主展廳任務,因此陳列的車輛包括而不限於柴電機車,同時也盡可能地涵蓋了主要的車輛分類。如同日本的鐵道博物館在服務中心前方擺設御召列車用機關車一般,在柴電工場的服務中心前擺放了恢復原塗裝的莒光號車廂,用這輛在臺灣鐵道行駛超過半世紀的優等列車做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迎賓車。

進入大展間之後,北側的股道目前展示的車輛有JR東日本捐贈的日本國鐵583系寢台客車,以及臺北機廠製造銷往泰國的守車,展現出國家鐵道博物館與國際鐵道文化保存交流的合作關係。南側的股道則是清一色的臺版「藍色列車」,由西側深藍色塗裝的S206號柴電機車帶頭,依序展示了TP32700型通勤客車、SP32550型對號快車及BK32400型行李車,不只是視覺上相當整齊,也兼顧了傳統客車在通勤、長途旅行及行李托運等不同功能的多樣性呈現。在「藍色列車」所在的4股和南側的3股之間,館方特別架設了可拆卸式活動平台充當月台,讓遊客可以走進每節車廂內參觀。

在服務台前方的迎賓車是在臺鐵行駛超過半世紀的莒光號
行李車內部擺滿機車和農產品,重現現役時期的風貌
主展間陳列了國際捐贈的列車和各型藍皮客車

不過,雖然活動平台提供了讓遊客親近4股展示車的機會,卻因受限於柴電工場原本的股道間距,讓3股的陳列的貨車下半部完全被活動平台遮蔽。至於2股則因為原本就是柴電工場的修車平台,平台高度不僅距離地面更高,兩側可以欣賞的空間也就更加侷促。雖然我在鐵博服務的朋友相當害怕外界會把2、3股的狀況與苗栗火車頭園區類比,但我想苗栗是新建的展示館,而柴電工場以前是火車檢修的工廠,股道的設計本身就是以修車為考量,而非以展示車輛為考量,因此兩間展館的展示呈現方式與困境並不能相提並論。若真要比較,看了園區內豐富的展示之後再以100元的票價來評價國家鐵道博物館的用心,票價真的是太過於便宜。

身為第一階段開館的核心展區的柴電工場,展示的車輛必須考慮到車種多樣性。但依2股的現狀展示的車輛若非柴電機車都相當尷尬,建議短期內或許可將車頂有特殊構造、須從高處觀察特殊結構的館藏車(如電車、各類型斗車)優先陳列於此。至於3股的問題,由於平台可活動式拆裝,建議可以將平台集中安裝於車輛的出入口及必要動線上,或只開放1、2輛車的內裝參觀,以爭取3股的最大可見空間。當然,如果能發揮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內軌道連通的特性,增加輪展頻率,讓平常受限於空間而難見全貌的2、3股車輛換到4股也不失為一個解決方式。

因應動線設計及4股車輛內部展示,犧牲了3股展示空間稍嫌可惜

父母輩記憶中的藍寶寶搭乘體驗

作為本來就是用來移動的交通工具,與其將火車靜靜地展示在固定的位置,動態保存與展示更是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重點。園區在規劃之初便保留了舊臺北機廠內大量的軌道,一方面滿足了車輛輪展需求,改善過去國內鐵道保存設施將火車固定在標本台上而無法移動的缺點;另一方面更提供了火車動態行駛的空間及路線,並在2023年台灣文博會開行藍皮柴油客車「藍寶寶」獲得實踐的機會。

這些藍寶寶在退役後曾一度要被當作廢鐵出售,所幸在民間奔走下讓臺鐵留下了4輛。後來由時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老師積極與臺鐵洽談合作,四輛藍寶寶陸續在2022~2024年間修復完成,並由國家鐵道博物館接收DR2203、DR2303號柴油客車作為館藏動態保存車。隨著第一階段開館,館方也安排藍寶寶為動態保存體驗打頭陣。目前在每周六、日共有五趟列車往返於西露天吊車場的鐵博東站,以及柴電工場旁的鐵博西站,單程全票為150元。行駛的鐵道路線為組立工場北側、原本停用許久的松山材料廠運輸路線,沿途行經總辦公室前花園如茵的綠色隧道,接著通過鐵博西站月台後繼續往西走,來到已經完成的菸廠路平交道前,再原路折返沿著柴電工場南側回到鐵博西站。

鐵博東站設於西露天吊車場前
動態行駛的藍寶寶走在組立工場北側的綠色隧道
來趟舊時光中的鐵道旅行吧

透過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等電影的傳播,行駛在臺鐵支線鐵道的藍寶寶成為外國人認識臺灣火車的入門款。雖然歷年一連串改造使得日本時代的汽油車特色完全消失,有如希臘哲學家探討的「忒修斯之船」般,不知是否可以稱得上是日本時代的老車,但藍寶寶卻意外承襲了日本戰後キハ20系氣動車,那方正中帶圓潤的外形。藍寶寶的深厚歷史積累讓它不只是父母輩的記憶,同時也是臺日兩國鐵道迷的共同語言,而這一切現在在國家鐵道博物館這個場域都成為可以親身體驗的事物。

這次導覽帶我們參觀了總辦公室、柴電工場,但在第一階段開放的範圍內還有造型特殊的員工澡堂、飄出熟悉便當香味的大禮堂,以及期間限定的組立工場。豐富的展示內容兩個小時還真的無法細細欣賞,下次還得再找時間才能全部瀏覽過一遍。不少來參加搶先看的社團朋友都對鐵道博物館的用心表示肯定,我們這些鐵道迷終於不用再羨慕外國那些極具特色的鐵道博物館。不過回顧過去,這一切卻都不是如此理所當然。

十年打造全民的鐵道博物館

自從2012年臺鐵配合高鐵延伸南港而停用臺北機廠聯絡線之後,坐落臺北市中心臺北機廠因此被臺鐵內部開發派視為解決財務困境的金雞母,計畫與臺北市進行都市再開發。那時開發派對於臺北機廠的想像是美術館,抑或是失去靈魂的文創園區。被計畫保存下來的文化資產僅是單點的數棟廠房,根本沒有打算留下給火車動態復駛的鐵路。

臺北機廠曾經經手的火車幾乎涵蓋了過去臺鐵史上所有的火車,在這個地方累積的鐵道技術、知識、經驗,以及發生的一個個故事都是臺灣鐵道史的縮影。為了留下這個能夠完整闡述臺灣鐵道故事的場域,民間以鐵道文化協會、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等團體為首開始積極地鐵道文史保存倡議,後來受到太陽花運動帶動的廣大社會參與風氣,終於讓保存議題受到立法委員的關注,最後促成文化部在2015年將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

十年前,那時的我還只是什麼都做不到的學生。只能抱著哪一天可能消失的心情,用鏡頭留下臺北機廠的身影。後來文化部出面確定將廠區轉型為博物館後,場長我也有幸參與博物館籌備小組時期的志工訓練工作。只不過,雖然從JR東日本捐贈的583系電車開始陸續有火車入藏,但政府內部仍花費了3、4年的時間去說服不放棄文創園區可能性的人們,摸索並確立鐵道博物館的轉型方向,讓2019年成立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將園區轉型開往正軌。

一路上我看著這座博物館從倡議、迷茫到成形,如果沒有當初那一群熱愛鐵道的前輩由下而上的推動保存,這座充滿臺灣鐵道故事的博物館恐怕無法迎來誕生的這一天。當年民間號召「全民守護台北機廠」,如今我們臺灣人終於有一座屬於我們全民的鐵道博物館。誠摯地邀請大家帶著親朋好友一起來走走,一起重溫記憶中移動的感動,看見過去不被外界認識的鐵道技術,分享屬於你我的鐵道故事。

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中心,我們臺灣人留下了屬於我們的鐵道記憶

探訪時間:2025.7.
完稿時間:2025.8.

那些年鐵道博物館籌備的軌跡:
【產業遺產】超潛入─台北機廠現況調查
我們的文化資產值得懂她的人去珍惜
【拾光博物】鐵道博物館新進度─台北機廠職工生活展
【拾光博物】鐵道博物館導覽新模式!古蹟建築與攝影愛好者不能錯過的特別導覽
【拾光博物】鐵道博物館新館藏入荷:觀光號紀念塗裝之SP32773號莒光號
【拾光博物】臺鐵與鐵道博物館典藏車輛修復合作案最終陸送
【拾光博物】跨越世代的鐵道記憶:「莒光50×觀光60」回顧特展
【時光土場】呼籲北市府勿綁架鐵道博物館復軌案護航菸廠路東延
【拾光博物】鐵博開館最後一哩!組立工場修復開工前最後巡禮
【拾光博物】DR2303修復完工初亮相!鐵道博物館迎接首輛可動態運行動力客車
【拾光博物】國定古蹟臺北機廠建廠87週年!鐵道博物館慶祝活動紀實
【拾光博物】鐵博‧新生:臺灣文博會微開箱圓滿成功
【拾光博物】紅斑馬入厝鐵道博物館陸送紀錄
【拾光博物】歡迎回家!DR2203號藍寶寶 ft.DR2800型柴聯車入藏鐵道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