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閱讀時光】民主毒藥?民主疫苗?《真相製造》時代對求真的挑戰

學生時期因為公民老師曾找來一位不願意配合媒體老闆撰寫業務配合新聞,憤而辭職的記者來學校演講,我開始對現實新聞產業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原來我們看到的新聞、看到的真實有可能是被刻意「製造」出來的。尤其是在經歷了太陽花學運之後,我對於某些媒體總是以有色濾鏡觀看我們這些學生更是不能諒解,明明新聞媒體是傳遞真相的工作,為何要昧著良心做這些事情?但與此同時社群媒體的串聯,卻以極高效率的方式將現場的真實傳遞出去,讓我們網路世代似乎看見了打破媒體壟斷真相製造鏈的曙光,直到2018年公民投票及地方大選過後,社群媒體以我們沒有想到的方式傷害了我們的公民社會。

今天要介紹的是今年剛出版的新書《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作者是劉致昕,目前為場長一直很信賴的網路媒體《報導者》的副總編輯。這本書在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極為艱困的出版環境下誕生,雖然說不是特別適合出書的時候,但卻是現下社會最需要的內容。從網路線記者出身的作者在書中紀錄了他走訪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香港等地的採訪經驗,尋找現在最夯的關鍵字:假新聞,是如何影響世界各地。


位於比利時的莫倫比克社區被外國媒體稱作「恐怖分子溫床」,原因就是這裡的青年有極高的比例加入了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邊境肆虐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當地居民多是二戰後從北非等地來參與歐洲重建復興的穆斯林移民,第一代移民經歷了歐洲經濟復甦、人口紅利,未來前景一片看好,但近年卻遇上人口逐步老化、經濟成長放緩,加上多年來種族融合政策失敗及2015年的歐洲難民危機帶來的歧視,移民後代多半感到無助、看不到父母輩所經歷的美好未來。就在這時候ISIS透過精準投放的形象廣告,塑造聖戰士名利雙收的成功人生,吸引了這群被社會遺棄的青年。

鏡頭來到法國與德國,若說難民危機間接讓ISIS從中獲利,快速興起的極右派政黨更是積極地利用難民話題進行政治利益的套現。社群媒體追求用戶互動率極大化的商業目標,演算法讓極端且具爭議性的言論獲得了不成比例的聲量。極右政黨除了藉此獲得關注度,也肆無忌憚地不斷製造他們眼中的「另類事實」,吸納了社會中一群人對國家的不滿情緒,成就他們的政治紅利。然而,悖離現實的「另類事實」卻也讓公民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分歧,一個國家彷彿出現兩個平行世界。例如書中採訪了居住於前東德城市的網紅,他認為移民正大量湧入德國,甚至前西德許多城市的本地居民被移民打壓,其所屬團體甚至以暴力方式表達他們的「救國行動」;但實際上不存在移民「攻陷」德西城市的現實,另一位受訪、人口不到兩萬人的小城市的市長,還積極地爭取移民收容人數,想方設法為這座人口逐年減少的小城市注入活力,結果這名市長還受到了極右團體的死亡威脅。

公民社會看似拿回傳統媒體對真相詮釋的權利,為什麼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的社群媒體卻又再次成了假新聞的幫兇?理由或許是因為有利可圖。除了極端政黨在演算法助攻下獲得大量政治利益,透過聳動標題獲取廣告流量的內容農場也一個個誕生。在印尼政府大量投注資源進行網路基礎建設下,人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普及率快速上升,但缺乏數位媒體識讀教育也讓人民更容易被不實資訊操縱。在這樣紛亂的社群環境中,印尼的政治人物也樂於花大錢進行網路行銷,大打烏賊戰,依附候選人的網紅亦從中獲取人脈等社會資本,構成一個因選舉而生的生態系。

繞了世界一周之後,才發現臺灣的現況並不是獨一無二。前幾年在電信業者大力促銷造成「499之亂」的同時,臺灣的社群平台使用者也快速增加,許多缺乏數位資訊辨識能力的族群也在這時加入了LINE裏頭各式各樣的封閉群組或是Facebook社團。人們在由熟人或同溫層組成的封閉資訊圈中,傾向於相信裏頭傳遞的資訊,充斥從健康到生活、從社會到政治爭議資訊的內容農場,以各種聳動又煽情的標題一再掀起閱聽者的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從中獲得廣告流量。更加令人憂心的是,中國勢力有系統地製造與散播不實資訊,恐怕讓社群媒體造成的極化現象雪上加霜。

「該怎麼辦?」這幾乎是許多經歷2018年大選創傷的人都會問的問題。兩年多來政府為了應付快速傳播的爭議資訊,不惜結合政府與政黨資源,並串聯理念相近的網紅與側翼粉專,在安定支持者信心的同時與爭議資訊源頭力拼這場聲量大戰。不過,在貼文只能用兩張圖、二十個大字、兩百字說明的「二二二原則」的快節奏下,公民社會討論議題的空間也快速地被壓縮,而且當政府資訊出現錯誤時,也會對政府信用造成重傷害。但書中一位曾任職於政府的幕僚成員在受訪內容中也坦言,在經歷2018年大選創傷、香港反送中後,臺灣很難再有可以深度討論政策的「非選舉」政治環境。

對於曾受過2018年大選創傷的我而言,面對非常時期所使用的非常手段我也難以反對。縱使透過爭議資訊謀求政治或商業利益的人在今天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對象,但仔細觀察莫倫比克的青年、德法兩國對移民恐懼的民眾,思考不實資訊之所以奏效的原因,我想應該是幕後黑手非常細膩地攻擊了社會最幽微、不願面對的傷口。在2018年那場大選結果,也映照出我們這個年輕民主政體內部的世代與階級裂痕,因此才讓這些資訊有了可趁之機。

為了撫平社會中的裂痕,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想應該是讓媒體回歸傳遞真相的初衷,而不是讓他成為任何一個個人或團體的宣傳工具。在「真相製造業」蓬勃發展,政府、傳統媒體或是社群平台都是產業鏈的既得利益者的時代,若我們真的在乎真相,不論是閱讀追求真相的報導,抑或是對不實資訊的查核工作,最終還是要由我們閱聽人做起。畢竟,我們如何看待或使用媒體,其實反映了我們有多在乎真相。不實資訊雖然傷害了民主,對世界各大民主國家構成挑戰,但我相信只要能克服,願意正視社會中那些標籤之間的矛盾,臺灣的民主會比現在更加穩固與強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