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系列文章從日本時代的基隆築港到臺灣清代末年的清法戰爭,接下來城市博覽會的時空旅行將來到正濱漁港,從橫跨400年歷史的文化資產回到大航海時代的基隆!回到那個基隆透過海洋與世界緊緊相連的年代。
|
正濱漁港的彩色屋已成為知名打卡點 |
大航海時代的遺跡:諸聖教堂遺址
17世紀的荷蘭與西班牙等海洋強權為了方便與古代中國進行貿易,兩國先後在1624和1626年來到了當時不屬於中國管轄的臺灣。今日被稱為和平島的社寮島是西班牙人首先插旗的根據地,在島上耗費十多年的時間建立了聖薩爾瓦多城。直到1642年與荷蘭的雞籠之戰戰敗後,城池易主荷蘭,最後在1662年鄭成功戰勝荷蘭人後逐漸傾頹。
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當時城池的位置在現今的台灣造船公司基隆廠下方,但受限廠區日常工作,考古團隊在2011與2016年兩度針對平一路停車場——也就是修道院的可能位置進行試掘。2018年基隆市政府在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的支持下委託清華大學人類學與西班牙考古團隊,針對修道院遺址進行全面發掘,終於讓這片遺址重見天日。發掘過程不僅發現了荷西時期文物,教堂消失後在上面生活的人們遺留的文物橫跨清代與日本時代,成為臺灣四百年歷史的縮影。
|
1937年繪製的1:18000水路圖,紅色的位置是今日考古發掘的位置 |
目前被稱為諸聖教堂的修道院遺跡是聖薩爾瓦多城的附屬建築物之一,主要作為當時傳教士的生活起居與傳教之用。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教堂設立在1627年左右獲得教區認可,推估教堂落成應不晚於這個時間。教堂遺址推估面積超過200平方公尺,大致呈現南北走向,其中牆體厚度達2公尺,推測當時教堂也兼具一般民眾避難與防禦功能。策展團隊在現場除了提供展版解說之外,還利用AR技術讓參觀民眾可以用手機看見已經消失的教堂。
|
由目前推測的教堂後方向前方拍攝,右下角是日本時代的化糞池遺跡 |
|
教堂的扶壁特寫 |
|
教堂前方的墓穴遺跡 |
|
日本時代的居民在上頭蓋房子的時候留下的化糞池 |
大基隆歷史場景眺望:基隆水產館
走過和平橋離開社寮島,沿著中正路散步便來到正濱漁港對岸的漁會正濱大樓。基隆漁會正濱大樓是完成於1935年的水產館,當初是由台北州水產會出資興建作為漁港水產試驗、行政辦公的空間,內部也有供漁民使用的理髮廳、食堂、浴場等服務。戰後一度由軍方接收,後來由基隆漁會買下繼續服務漁民,直到漁會搬遷到八斗子才讓建物閒置下來。水產館後來在2002年指定為文化資產,並在2015年由漁會贈予市政府。雖然建物在2008年一度進行修復,卻因經費不足、前期調查研究不夠周延與廠商履約管理爭議,仍留下不少問題。這次在基隆市投注資源下,終於在去年底完全修復,成為正濱漁港的亮點之一。
|
基隆水產館位於轉角處的立面,外牆採用十三溝面磚 |
從建築後方的樓梯往上爬三層樓到頂樓,視野從遠方的基隆港西岸貨櫃碼頭到剛才在社寮島上拜訪的台船基隆廠全部盡收眼底。策展的合方創意團隊在樓頂上放置了數片透明玻璃搭配插圖與解說,替遊客指出聖薩爾瓦多城的位置。從高處眺望不只是心情隨空間開闊,還能沿著時間的縱深想像那個年代的景色。
|
透過「窗戶」看見過去的城堡 |
|
眺望台船基隆廠,那裏便是聖薩爾瓦多城所在的位置 |
水產館為一棟兩層樓的回字形建築,外貌設計是典型的裝飾主義風格,水平的線條與圓弧的轉角處理,呈現1930年代流行與進步的流線感。圓形的窗戶和洗石子製作而成的雨庇為建築表情增添趣味,內部的中央又不失公共建築的氣派。
|
水產館呈現一個回字形 |
|
帶有裝飾主義的雨庇 |
|
圓圓的窗子 |
|
氣派的中央樓梯 |
|
內部的走廊 |
|
中央樓梯旁的鐵鑄窗花 |
|
水產館後方外壁上有以前拍賣市場棚架的遺跡,這次修復特別打光表現出來 |
配合這次博覽會的活動,館內由基隆潮藝術團隊利用漁具等素材,製作各式各樣的基隆風格藝術作品。稍微走回和平橋頭,晚上的色彩屋與阿根納造船廠在燈光的變換下又呈現與白天不同的氣氛。在這次博覽會著實讓人看到更美的基隆,令人佩服基隆市政府為基隆做出的改變,也證明了代表城市歷史的文化資產不是發展的累贅。希望接下來也要舉辦城市博覽會的臺北市,也能學習基隆市對待文化資產的態度,免得接下來的博覽會成為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鬧劇。
|
阿根納造船廠遺跡現況 |
參考資料:
華梵大學建築系,《基隆市基隆區漁會正濱大樓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2009)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漁會正濱大樓、諸聖教堂考古遺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