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2年台北車站售票房遷移至西側後,騰出的空間原本作為活動展演使用的大廳,然而由於當時在售票口前的椅子也跟著被撤除,8年來不論是台灣人或是外國人都習慣在這空曠的大廳席地而坐,成為一種特殊的車站風景。
不過這早已成為常民文化的日常風景,卻因防治武漢肺炎的社交距離限制規定,成為台鐵禁止民眾席地而坐的理由。如今疫情稍稍緩解加上穆斯林的傳統節日開齋節將近,各界都在詢問台鐵何時能夠再度開放大廳供大家休憩與聚會。台鐵於昨日出面說明表示,現階段因防疫指揮中心尚未開放群聚活動,因此不開放開齋節聚會。孰料受訪官員卻加碼表示正研議疫情過後也不會開放,認為「感覺起來環境也不會這麼凌亂,若民眾未來有等待需求,台鐵在付費區域有擺設足夠座椅」。
支持台鐵的一方論述主要是「阻礙乘車動線」與「有礙觀瞻」這兩點。以前者來說,台北車站進入地下一樓剪票口的樓梯共有八處,且均勻分布在南北兩邊,客觀來說從台北車站四方到剪票口的最短路徑完全不會經過大廳,要說阻礙乘車動線稍嫌牽強。因此問題就是「有礙誰的觀瞻」?
「有礙觀瞻」是相當主觀的詞,是論述者想以自己的權力,將看不順眼的事物排除於空間之外。不過這裡想和大家討論的是這是誰的空間?誰有權力論述?台鐵雖然是鐵道營運業者,但在百年來鐵道文化積累下車站早已不是誰能獨佔的空間,台鐵在使用權力時自然無法排除公共討論。以「凌亂」形容空間人群群聚,不僅無視大廳空間早已公共化,是濫用管理權的話語霸權;同時還以付費與否決定誰有資格使用空間休息,更是對弱勢的資本壓迫行為。
空間就是權力的展現,自古以來的威權統治者無不掌握空間論述權力,塑造自己想像中的空間樣貌。如今台灣已走向民主化三十年,當權者應適度將空間論述權力釋放予公民社會,由公民社會在互相禮讓的基礎下自由使用,才能讓空間能夠真正解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