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家族在中秋節這一天沒有特別安排聚會,加上7555次貨物列車很難得地有牽引貨櫃,於是場長就到牡丹去享受一下只有一個人的午後。
牡丹車站在宜蘭線通車時便開始營業,運送牡丹溪上游礦坑所出產的煤礦。雖然叫做牡丹車站,但實際上步出車站並沒有艷麗動人的牡丹花迎接,我想之所以命名為牡丹,或許是當初為了把舊地名「武丹坑」縮減為兩個字,因此才選了閩南語讀音相近的「牡丹」吧。
牡丹與一山之隔的三貂嶺自古以來就是往返宜蘭的一大地理障礙,從宜蘭來的火車自雙溪開始一路爬坡,最大坡度達到千分之16,甚至到今日只要下雨路面濕滑,火車就爬不上這惡名昭彰的牡丹坡,因此雙溪站總是備有一輛補機待命。為了避免貨物列車在坡道上停車韌力不足,早期牡丹車站還在現今站房東側設有水平的折返式站場呢。
但在礦業沒落之後,1990年臺鐵拆除了折返式站場,聚落也在人口外移下顯得冷冷清清。不過因為今天是中秋節,不但下車的人明顯多了許多,以往安靜的老街空氣中也飄散著烤肉香氣。在地形限制下,宜蘭線北段幾乎都是沿著河邊興建,聚落也因此與河流密不可分。牡丹老街的住家後頭就是牡丹溪,真可說是兒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的經典詮釋,在等著7555次的空檔正好適合到處走走。
說起牡丹車站最被鐵道迷所記憶的或許是即便早已啟用電腦售票,但直到2017年為止卻依然常態販售俗稱「硬票」的名片式車片,數量與種類之多而成了車票迷的聖地。聽朋友說他曾向站員購買某一段區間內的所有目的地站車票,沒想到只見站員從票櫃中越抽越多,最後因此花費了近千元!然而臺鐵為了精簡人力,而在2017年8月末停止派員前往售票,不少車票迷聞風而至趕著在關櫃前將車票收集齊全,不過最後仍有大半車票沒銷售完畢就繳回局內。
牡丹車站少了車票迷與站員一來一往的交涉談話之後又再度回歸平靜,最後會來這裡的旅人除了登山之外,大概只剩下像我這樣來拍照的鐵道攝影者吧。過去日本時代在速成延長主義的思維下,宜蘭線建設不得不降低路線標準,造就多處陡坡與急彎,從今日來看或許早已不合時宜,卻也留下了許多經典的鐵道風景。尤其是在北37公路的一根電線杆旁,甚至還可以看著火車在山谷間來回穿梭三次,配著寂寥山城的空氣,真的是相當適合一個人來這裡悠閒地看著火車來來去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