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時光土場】漫步在雲端的高空景觀步道:清境農場時空隨想

前些日子因為動保人士在網站上連署要求停止清境農場的綿羊剃毛秀,立法委員藉機詢問退輔會主委有沒有問過綿羊的意願,使得清境農場再度聲名大噪。好巧不巧,為了陪我弟參加一年一度的合歡山馬拉松,所以場長有了來到清境農場散步的機會。

因為到山上的時間太早了,所以青青草原和高空景觀步道都還沒開放,只好一路散步到農場本部。半途中經過了畜牧中心辦公室前停車場,我和家母忽然被奇怪的叫聲吸引住,往上一看正好看到一群綿羊在幾乎毫無綠意的山坡上吃草。可惜場長並不懂得綿羊語,無法向牠們詢問對於人世間的紛擾有何看法。

恰好遇上一群綿羊
清境農場過去是賽德克族Hogo社的所在地,因著良好的展望而被命名為「見晴」後來草原更成為放牧牛羊的牧場。日本戰敗後,牧場起初是由南投縣政府管理,退輔會與其數度磋商後在1960年接管,隔年成立「台灣見晴榮民農場」,1967年在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指示下再更名為「清境農場」至今。在農場辦公室前立有一塊由蔣經國題詩的石碑:「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幽雅是仙居」,呼應了農場周邊的優美環境。
極佳的展望因而獲得「見晴」的美名
清境農場辦公室
農場辦公室前題詩

為何是退輔會呢?國共戰後大量軍人與軍眷從中國撤退來臺灣,當時來臺的軍事人口估計約有55至60萬人,遠遠超過防衛臺灣所需,因此國民黨政府便在美國建議下展開裁軍計畫,縮減軍費開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了讓大量勞動力得以自力更生,因此具有「寓兵於農」功能的農場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54年更成立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專責退伍軍人的輔導就業與安置工作。

在西部的農場安置容量趨於飽和後,退輔會便轉向東部與山地進行農場開發。於是,為了進行臺灣山地與東部資源開發,同時有效運用退伍官兵勞動力,政府在美援支持下進行了東西部橫貫公路開闢工程,除了主線外亦包含作為資材供應線的宜蘭支線與霧社支線。工程期間的沿線資源調查也同步進行,並匡定公路周圍農林礦資源除了「山胞保留地」外皆為國家所有,成為後來清境地區開發的濫觴。

走著走著來到國民賓館旁的小七,恰好也到高空景觀步道開放的時間了。受近年來的天空步道風潮影響,南投縣政府也在2017年建置了高空景觀步道,我和家母在步道南端購買了一人50元的門票後,便沿著步道往馬拉松會場的方向回頭。步道大致沿著公路而上,但由於高於道旁林木,因此得以獲得更好的視野,加上全程沒有階梯,頗適合一家老少輕鬆漫步


幸運地遇到雲海
步道底下的綿羊正在覓食
這天閃電颱風剛從台灣南方海面通過,不過清境地區卻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從奇萊連峰到下方的廬山溫泉區附近都盡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放眼所及都是賽德克族的傳統領域,曾領導反抗日本的馬赫坡社就在雲龍橋沿著台14線的不遠處,當年還是座鐵線橋的雲龍橋,如今則是以紅色的鋼拱跨越濁水溪河谷。還記得電影《賽德克巴萊》中,莫那魯道以奇萊山形容他反抗的決心,但令我惋惜的是在發生於90年前的霧社事件後,台灣總督府針對賽德克族實施強度更高的集團移住措施,過去的部落社群關係隨著地理分隔而被破壞,山也不再是過往的山了。
台14線雲龍橋
遠方的奇萊連峰

在國民黨政府期許農場自給自足的氛圍下,除了種植溫帶果樹與放養溫帶動物之外,解嚴前後帶來的觀光人潮大大改善了農場的經營情況,1990年代的一連串土地放領措施下,也象徵著政府對於榮民安置的階段性任務完成。或許是因著接近溫帶的氣候條件,加上對於歐洲度假風情的嚮往,農場周邊的各式各樣的歐風民宿盤據山頭,反倒讓山離過往的山越來越遠。隨著2013年《看見台灣》播出後,更讓清境地區的超限利用問題浮上檯面,近年來在南投縣政府的執法下雖然稍微獲得控制,但長年累積的開發問題卻難以在一時半刻獲得解決。


走一趟高空景觀步道,看見了清境地區的壯闊山巒與展望,卻也從時間中看見不同文化的人們刻劃的痕跡。有時間的話不妨沿著這條路,深度體驗公路交通所帶來的地理與文化碰撞吧!

參考資料: 陳穎立(2007)。從「安置」到「觀光」─清境農場的拓墾與轉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8k6y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