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產業遺產】新竹煤礦復興一坑探索

前兩周場長陪家弟去合歡山馬拉松,讓我想起10月底為了陪他練跑而去尖石開車兜風的事。學生時代坐火車去內灣玩的時候就知道內灣是山地物產的重要轉運站,不過實際上我對於鐵道無法抵達的尖石可說是一無所知,直到這次自己開車兜風偶然發現了地圖上標註的「復興煤礦園區」,才把尖石與內灣線的關係串起來。

大部分資料對於內灣線的介紹都聚焦於林木輸送,但實際上總督府看上的或許是新竹山區蘊藏的豐富礦藏,尤其是工業所需的重要燃料:煤炭。早在1936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即在今日的嘉樂村進行礦藏試探,隨後殖產局礦務課、臺灣石炭統制會社等亦多次前往探勘,據〈臺灣新竹縣嘉樂煤田地質〉所述1942至1943年間總督府曾派遣技師安原彰一前往探測煤層,並由測量人員繪製1/10000地形圖。在這幾次探勘後總督府劃設了保留地,不過在太平洋戰爭戰事白熱化之下,不僅未大規模開採,內灣線鐵道也了未成線。

二次大戰後台灣省建設廳便委託臺灣省煤礦公司組隊前往探勘,並由地質調查所的何春蓀和徐鐵良負責加羅排(Karapai)煤田的地質調查,前期工作從1947年秋開始至1948年初結束,以調查煤田之西南部為主;後期工作在1948年5至7月舉行,以調查煤田之東北部為主。由於該煤田被劃為保留區,遂轉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籌畫開採,並在1949年正式成立新竹煤礦局開始加羅排礦場的工程。1951年,位於那羅部落附近的那落礦場亦投入開採,其所生產的煤礦可以透過舊有那羅至尖石的台車軌道送至尖石,再轉運至卡車運往內灣車站裝到火車上頭。

已經消失的內灣煤礦地磅站遺跡

加羅排(Karapai)是當地泰雅族部落的名字,不過不久後便改名為嘉樂,因此早期文獻所稱的加羅排煤田也改稱為嘉樂煤田。煤田為東北一西南向之矩形地區,東北以大溪石門至角板山間之大漢溪為界,東南以李崠山為界,西南以尖石至那羅部落間之那羅溪為界,西北以關西及竹東兩鎮東側之山地為界,橫跨了大漢溪、油羅溪與那羅溪三條河的流域,可以想見地形之複雜。

取自《新竹地區煤礦史論著彙編》圖8-2
由於嘉樂煤田的中部夾煤層含硫量低、焦結性強,極適合作為煉製高級冶金焦之原料煤,除了供應台灣本地工業之外,也曾試銷日本並大獲好評。因此,為了提升外銷競爭力,新竹煤礦便先停閉了加羅排礦場,增闢距離內灣車站僅4公里的尖石煤田C區,藉此降低運輸成本;據〈尖石煤田探勘工程〉一文的資料,包含那羅礦場在內當時每月所產出淨煤量約為4000公噸。

經過現有資料的比對,前述的那羅礦場應該就是這次所拜訪的復興一坑,場長尚未查到何時命名為「復興一坑」,但在坑口兩旁對聯上頭標有「民國戊午年」,推測應該是在1978年前後改名。復興一坑為一斜坑,也就是坑道並非水平或垂直開挖,在現今坑口前還有由石砌而成的斜坡,以利煤車搬出。而在復興一坑坑口旁尚有一坑題名為「風坑」,部分資料認為是提供礦坑內部空氣循環之用,不過奇怪的是在風坑正前方還設有一台牽引機具進出坑道用的捲揚機,復興一坑前方反而沒有,令人相當摸不著頭緒!

復興一坑坑口與對聯
復興一坑口斜坡,在瑞三煤礦復興坑亦有類似的設計
風坑坑口
風坑題字
風坑前方的捲揚機
捲揚機與風坑相對位置
在風坑旁邊設有送風房,內部還保留著各式各樣的機械。

復興一坑最後在採礦成本高漲下在1984年關閉,近年來隨著觀光旅遊盛行而被附近社區納入管理。不過或許是因為探訪當日是周一,所以顯得相當冷清。但令人不解的是明明門口鐵門敞開,裡頭是真的一個管理員都沒有,到底園區有沒有在經營成為我這趟行程最大的疑問。真實的體會到如果說故事的人不在了,歷史就難以被廣傳與認識了吧!
門口敞開大唱空城計!?
聚寶宮
礦務辦公室
機電房
宿舍
宿舍
澡堂


參考資料:
陳傳奇、陳順德,〈資源委員會新竹煤礦局調查報告〉,《臺灣鑛業》2:3-4(1951 年1 月),頁32- 35。
羅慶蘭,〈新竹地方加羅排煤田概況〉,《臺灣鑛業》3:3-4(1951 年12 月),頁45-56。
何春蓀、徐鐵良,〈臺灣新竹縣嘉樂煤田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3 號(1951 年12 月), 頁1-22。
程宗陽,〈臺灣尖石煤田探勘概要〉,《臺灣尖石煤田探勘報告》(臺北市:經濟部煤礦探勘處,1956 年), 頁1-2。
俞物恆、張炳武,〈尖石煤田探勘工程〉,《臺灣尖石煤田探勘報告》(臺北市:經濟部煤礦探勘處, 1956 年),頁11-42。
以上文獻收錄於周政男彙編,《新竹地區煤礦史論著彙編》(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