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舊路尋跡】東線記事:翻越初鹿台地的東拓改線段遺跡

又到了歲末年終的時候!回顧今年為了鐵道拍攝行程,場長幾乎快把台東當自家廚房在跑,也終於陸陸續續補上舊台東線所剩下的遺跡。今天就帶大家來踏查一下這段東拓時改線幅度最大的路段吧!

交通自古以來一直是國家能否掌握地方的重要建設,日本統治前期為了節省治理成本並盡早進行資源開發,總督府鐵道部遂確立了速成延長主義方針,展開全島鐵道路線的規劃與闢建。因此在經費節約與速成考量下,具有開拓色彩的台東線是以不同於西部的762mm軌距興建,並在1919年通車至璞石閣(今玉里)。雖然第一期工程的路線標準仍比照縱貫線,但鐵道部在第二期工程一改先前方針,直接收購台東拓殖株式會社的里壠至台東的糖業鐵道,可說是速成延長主義的體現。

雖然因此讓台灣鐵道網絡得到飛躍性的拓展,但卻留下許多後遺症。尤其是台東線南段的橋梁與隧道不僅註定無法供西部火車行駛,且路線標準也完全不符合幹線鐵道該有的要求。因此在北迴線通車之後,1980年代進行的臺東線拓寬計畫中不僅將軌距拓寬成與西部相同的1067mm,同時將許多不符標準的路段大幅改線,其中幅度最大的就是鹿野到南王部落一帶的路段,一口氣廢棄了中興、嘉豐、初鹿、東成、檳榔等站,現今的鐵道則在過鹿野溪後改經由卑南溪右岸至台東。

自鹿野沿著舊線南下的第一站是中興車站,位置就在名為巴拉雅拜(Parayapay)的阿美族部落,距離今日的鐵道並不遠,但改建工程時並未在此設站,今日已經完全消失。不過在車站南邊接近鹿野溪河岸,目前還留有名為「中興崗哨」的三棟營房和一座哨所。過去往來河川兩岸僅依靠少數橋梁,加上戒嚴時期又是備戰狀態,因此這些重要交通要道都會派兵駐守,時稱「橋隧連」,這座營房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置。 如今在地方政府整理下,舊線跡已成為一般道路,中興崗哨也重新整理為鐵馬休息站。由於這裡位於鹿野溪河岸,因而成為台鐵鹿野溪橋的極佳拍攝點。若順著舊線方向向對岸望去,可以見到舊東線鹿野溪橋的南橋台遺跡。

舊線已開闢成道路(往鹿野方向拍)
橋隧連營房已變成鐵馬休息站
崗哨位在新線鐵道邊,可能是東拓後所建
眺望鹿野溪對岸的舊橋台
中興崗哨是拍攝臺鐵鹿野溪橋的絕佳景點
過了鹿野溪之後路線向右彎,在地圖上還可隱約看到鐵道留下的一道弧線,接著一直到嘉豐村辦公室附近接上東38線。嘉豐車站舊名為稻葉車站,依據鐵貓的說法舊車站的位置就在東38與東37線路口,雖然沒有留下車站站房,不過當地指示牌上的「稻葉站前XX鄰」仍暴露了以前這裡曾有座車站。此外,在車站西側、地圖上嘉豐露營區旁的溪溝仍可見到當時留下的舊橋拱,成為此段路線的唯一見證。
嘉豐站西側的舊橋,至少有三孔
橋拱特寫
從鹿野高台眺望舊線跡,舊橋大約在黃色圈處

路線繼續大致沿著東38線前進,最後與台9線合流並大致平行公路往台東方向去。這邊要小小澄清一下,許多人以為這一段的台9線是由鐵道改建而來,實際上在日本時代這裡即有道路存在,因此兩條路是平行關係,且在部分路段差異甚大,如新斑鳩溪附近鐵道便往上游彎曲。幸運的是興建於戰後的東成車站就在這段彎曲的路線上,因此並未因公路拓寬而消失。東成車站位在今日的消防局卑南分隊後方果園內,車站像是一座公車候車亭,充滿十足的輕便鐵道風格。走進候車亭,我發現牆上還有鐵道迷做一個小小的日式站名牌貼紙貼在上頭,真的是相當有趣!

果園中的候車亭

小小的站名牌

沿著台九線繼續走,接著來到檳榔車站。檳榔站名源自當地卑南族部落Pinasiki,聚落舊稱檳榔樹格(ひなしき),日本時代的車站名稱則以ひなしき同音漢字「日奈敷」命名。檳榔站位於路線自太平溪爬升至初鹿的半途,坡度最陡達到千分之21,為了避免火車在斜坡上停車,因此設計為折返式車站。如今不但站場仍可看出一點折返式站場的模樣,更完整保留了木造站房、蒸汽機車加水塔、道班房,舊站房也被指定為台東縣歷史建築。目前車站似乎被活化成民宿,但到訪當日感覺不出來有在營業,且Google地圖上也被標示為暫停營業,真令人好奇目前經營者的狀況。

檳榔車站的解說牌與股道配置
解說板與《鐵枝路》所記錄的股道配置有所出入
木造的檳榔車站
上層是站房,下層則是職員宿舍
站房旁邊是水泥造的道班房
道班房背面還有時代感十足的標語
車站前方的舊月台
檳榔站的站場,回來查資料才發現蒸汽機車的加水塔藏在紅色圈圈的地方
舊台東線主線跡,蒸汽機車加水塔藏在右邊的樹裡(往鹿野方向拍)
舊台東線主線跡,路底是賓朗國小(往台東方向拍)
離開車站不遠處就是進入台東必經的綠色隧道,通過之後便進入南王部落,並在太平溪附近與現今的南迴線交會。現今的台東車站在通車時稱為卑南站,是東拓後新建的車站,原本東拓後的台東線鐵路再經由卑南站後會在太平溪附近接上舊線路廊進入市區,但卻在2001年遭到廢線,目前已被改建為自行車道。在這條自行車道上經過的第一個車站是馬蘭,旁邊就是台東糖廠,也就是一百年前被總督府收購做為台東線南段的鐵道業主。
已被改建為自行車道的太平溪橋
自行車道並未更動鐵道,僅是在一旁鋪上木棧板
馬蘭車站舊月台
馬蘭車站站房目前由民間業者經營,車站是典型的東拓簡易型標準站房
台東糖廠是過去台東線南段的原業主
旅程的最後來到了位於市區的鯉魚山腳下的台東車站。南迴線通車後,台鐵將之前提到的卑南改名為台東新站,同時將負責車輛保養與到發車的台東機務分段移設置該處,市區的台東車站反倒成為盲腸線。由於旅客列車得從台東新站回送市區發車,加上台東新站周邊市鎮開發勢力影響,最後在各方政治盤算下盲腸線走向廢線,火車再也進不了台東市區。如今舊台東車站還保存車站、月台、機關庫與3輛舊台東線時代使用、並隨軌距拓寬而改造的DR2000型柴油客車,成為這段舊線的最後見證者。
進入舊台東站前的一小段森林
舊站站房重新拉皮之後變身為匯集各路線公車的台東轉運站
DR2000型柴油車的前身是762mm軌距的舊東線光華號

舊台東站機關庫
從鯉魚山上俯瞰舊台東站

改線的緣由過去場長多少都有耳聞,不過實際走一遭並與現今鐵道相比,才知道路線標準差異之大。過去的台東線鐵道肩負著開拓產業的任務,如今則搖身一變成為臺灣東部重要的幹線鐵道,隨著身分轉換,自然也要面臨許多變革,與時俱進。幸運的是在廢線近四十年的今日,我們還能找到許多蛛絲馬跡,也才能知道東部的經營思維是如何地演變。

參考資料:
鐵貓=鐵道與貓的完美結合
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臺大火車社社刊《鐵枝路》第1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