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老屋町】再會迪化207博物館

位於大稻埕的迪化207博物館近期因創辦人決定退休而將在8月31日後停止營運,身邊不少朋友紛紛前來做最後巡禮。說來慚愧,場長直到他要關門前的最後一周才知道迪化街有這麼有趣的地方,甚至因為暑期期間工作過於繁忙的關係,最後的周末居然一口氣睡到中午才醒來,只好下午趕緊來到臺北參觀這座老屋的再生基地。

迪化207博物館名稱取自其地址迪化街一段207號,過去是建於1962年的廣和堂中藥鋪,幾經轉手之後由陳國慈女士買下做為文化活動推廣的空間,更在2019年成為臺灣第一個依法登記的個人設立的私人博物館。不過近期因創辦人陳國慈女士退休,決定在8月31日之後結束博物館營運。在結束營運前的最後幾天,幾乎每天都有不少人在外頭排隊等著入館。

大排長龍的入館人潮
因著前身為中藥鋪的背景,一旁巷弄內牆面刻意做出櫥窗展示以前的藥櫃

博物館建築位在迪化街與一條巷子的轉角,建築也順著街廓做出流線型弧線,頗有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雖然是戰後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但內部地磚與樓梯扶手都是使用父執輩記憶中的磨石子工法,小時候對這種材質的印象是在夏天時十分涼爽,很適合小朋友躺在地上滾來滾去。地上還有人參和葡萄等藥材與蔬果裝飾,不但懷舊氛圍十足,也相當具有特色。而博物館的最後一檔展覽《老宅.曾經-台灣百年民宅之美》回歸博物館推廣老屋再生的初衷,藉由多間私有宅邸的寫真,讓這些老屋的美透過照片傳達給每一位參觀者。

博物館位於街廓轉角處
原本中藥鋪的招牌仍留著

樓梯表面的磨石子相當令人懷念

地上的葡萄裝飾
地面的磨石子地磚
老屋曾經的過往讓人細細品味

因應都市建築空間狹小,內部陡峭的樓梯與內嵌的置物空間,也是值得玩味的設計。

陡峭的樓梯上還有鐵門,做為住商分隔與防盜措施
樓梯間的置物空間

頂樓的露台可說是參觀者必訪且留連忘返的地方,原本場長出門的時候還一副要下大雷雨的樣子,沒想到太陽在傍晚時分從淡水河對面的雲縫中出來露臉。一整排迪化街街屋的磚紅色屋頂構成的天際線,在夕陽餘暉下被染成更加溫暖的色調。頂樓加蓋成為這座城市的符碼的現代,或許只剩這裡還能感受老臺北的韻味。

現代與古典交會於這座城市
一旁的巷子直通淡水河岸,可惜防禦洪水的堤防卻遮住了水岸視野
經典的老屋天際線

身為清末的臺北三市街之一,在悠久的歷史層層疊疊下,大稻埕的建築風景橫跨了不同世代,簡直是臺北建築發展縮影。儘管融合了各種不同時代的設計與需求,整體街廓風格卻能大致維持,塑造出不同於臺北其他地方的風貌。然而,在近年防災與都市地價上漲的壓力下,老屋更新的腳步在大稻埕也從沒停止過。要如何維持原有街廓的面貌,讓老屋與現代生活共榮,迪化207博物館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場域。雖然博物館的階段性任務結束了,但希望博物館和其他的老屋們都能繼續獲得有緣人的疼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