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產業遺產】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大甲溪雲端上的森林漫遊

歷經多次颱風攪局之後,場長我規畫已久的大雪山自然之旅終於在年末成行。大雪山森林遊樂區距離東勢市區有34公里,開車需要1小時以上的時間,算是距離臺中市很近的一處踏青聖地,園區範圍海拔高度都在2000公尺以上,因此也有不少高山鳥類出沒。不過這座以自然環境為賣點的園區,過去也曾有一段伐木歲月。

大雪山是台中的踏青聖地,但這裡過去卻曾是台灣林業美國化的示範場域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的前身是美援時期開發的大雪山林場,南北以大甲溪與大安溪、東西以中央山脈與稍來山為界,面積達57,766公頃。海拔範圍涵蓋低海拔(900公尺)至高海拔(3800餘公尺)地區,樹種從闊葉樹到檜木、冷杉等針葉樹都有,且幾乎是尚未開採的原始林地。臺灣省政府內部經過多次研商後決定成立「大雪山示範林區籌建委員會」,統籌工業委員會、美援會與農復會等機關資源,並引進美國最新伐木技術進行開發,後續則交由1959年成立的台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林業生產與銷售業務。

林場開發計畫不但捨棄了日本時代使用掘田式索道和鐵道運材下山的方式,改以公路與卡車做為運送主力,相關資材與製程也採用美國規格,引入森林工業概念將集材手段與後端製造加工大幅度機械化與自動化。位於東勢的製材工廠除了設有切割木材的鋸木廠,為了有效利用切割剩餘材料也設置了木材乾燥廠、防腐廠、紙漿廠等等設備,依據國史館藏《大雪山森林開發計畫》開發工程在初期約需投入新臺幣約4億元經費,以當時的物價水準來說是相當龐大的經濟建設計劃。不過大雪山林業公司才成立不久便傳出經營問題,根據1966年的省政府首長會議資料,當時便注意到大雪山的木材產量不如預期,甚至還得向外進口原木才能滿足製材工廠的產能。在歷經多年改革仍舊無力回天,大雪山林業公司在1974年正式結束營業,林業產銷業務回歸公務機關。

森林遊樂區對外唯一的聯絡道路─中專1線便是當時為了提供運材卡車行駛所開闢的「大雪山運材卡車道路」,這條道路由公路局大雪山工程處統籌,以製材工廠旁的東坑路(海拔366.5公尺)為起點,沿途經中坑坪、磺流溪、造林寮、橫嶺山、稍來山、船型山,終點為鞍馬山谷(海拔2266公尺),路線全長43.072公里。除了前7.3公里是既有道路改善之外,其餘35多公里皆為新建道路,其中還包含林業專用道路很少見的兩座總長390公尺隧道。今日的遊樂區收費亭大約位在35公里處,原林道終點43公里處則為大雪山遊客中心所在地。

大雪山運材卡車道路路線圖(取自公路局大雪山工程處呈送臺灣省政府主席嚴家淦大雪山運材卡車路工程概況(1957)(典藏號 006-010302-00005-017))

中專1線上的橫嶺山隧道規格頗高,不太像是產業道路該有的設施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收費亭

接近中午時分,我和家人終於抵達了大雪山遊客中心。這裡以前是大雪山林業公司的鞍馬山分場,設有辦公廳舍、倉庫、招待所與職工宿舍等,做為當時林業現場的行政中樞,現今則有不少建築轉型為住宿區供遊客住宿。2009年啟用的遊客中心內部展示有林業器材、歷史與自然物種介紹,可說是認識大雪山地區的玄關入口,在遊客中心的觀景台上還可以眺望稍來山和鳶嘴山兩座山頭。除了開車拜訪大雪山遊客中心之外,還可以利用豐原客運一天兩班的252路市公車,不過要搭乘還得先上網預約才行。

大雪山遊客中心是認識大雪山的入口
假日開行的252路公車是園區唯一的大眾運輸工具
館內有一處小小的展示空間解說過去的林業歷史
陽台上可以眺望稍來山與賞紅葉

休息過後我們從遊客中心往山上走約6公里前往海拔約2600公尺的小雪山地區,這段路也是大雪山林場營業初期最早的開發區域。小雪山地區有天池與雪山神木等兩處適合闔家踏青的景點。所謂的天池,其實可以說是降雨才有池水的看天池,面積也不大、只有約0.4公頃而已,繞一圈不用十分鐘。不過高山水源稀缺,天池就像是綠洲般吸引了不少動物前來,這天甚至在湖畔草叢中隱約看到山羌的屁股呢!

就算是看天池也是高山上動物棲息的重要地方
湖邊一座小山丘上的瑞雪亭是可以俯瞰天池的休憩處,匾額題字來自臺中知名仕紳、大雪山林業公司第二任董事長楊肇嘉

走完天池我還意猶未竟,於是我從天池走下階梯後繼續前往雪山神木。前往雪山神木的路也是過往的林道,路面寬敞又有鋪裝,十分令人享受在森林漫步的感覺。不過短短1.5公里的路程,海拔落差卻高達113公尺,去程走得快不用20分鐘就可以抵達神木,但回程的上坡可就得花兩倍的時間才能走完。雪山神木是一顆有1400多年歷史的紅檜,樹高49公尺,近觀就能感受到他高聳巨大的身形。在步道末端的雲海亭則設有一座殉難員工紀念碑,接手林場的大雪山示範林區管理處有感於從林業公司開發以來有數十位員工在山中因公殉職,因此於1976年設碑紀念,成了目前大雪山遊樂區中少數殘存與林業直接相關的史蹟。

前往神木的林道寬敞好走,但卻是一路下坡
高聳的神木
紀念殉難員工的紀念碑

大雪山是臺灣戰後林業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引入美式一貫化作業的林區,從山腳下的大型製材工廠、高規格興建的林道,在在都可以感受到當時主事者的企圖心。不過完全複製的結果就是在各方面遇上許多與本土森林特性水土不服的狀況,開業不過十多年就以失敗收場,回看史料中當時擘劃的美好圖像,真的是很大的歷史玩笑。

沒有看到帝雉,卻有虎鶇

參考資料:
張賜福、張偉祐(2002),〈大雪山林業公司及其製材廠歷史回顧〉,《台灣林業》28卷4期
大雪山森林開發計畫(1957)(國史館檔案典藏號006-010302-00005-016)
公路局大雪山工程處呈送臺灣省政府主席嚴家淦大雪山運材卡車路工程概況(1957)(國史館典藏號 006-010302-00005-017)
【時光土場】大雪山林業公司與東勢車站遺跡初探

探訪時間:2022.12.
完稿時間:2023.3.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產業遺產】水往高地流?滋養甘蔗種苗的白冷圳

「水往低處流」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不過這對大甲溪河階地上的新社農業來說是最大的難題,明明大甲溪豐沛的水源就在眼前卻無法利用。既然如此,那就從更高的地方引水吧!這次的小旅行要從臺中新社出發,一路沿著灌溉這片河階地的白冷圳,看這座臺灣十大土木史蹟之一的大型水利設施如何滋養位於高地的新社。

為了讓水翻山越嶺,白冷圳的規模十分浩大

為甘蔗培育而生的水圳

現今的新社以各式花卉、香菇等高經濟作物聞名,然而白冷圳的起源卻得從甘蔗說起。日本時代總督府引進的新品種甘蔗很快地取得經濟上的優勢,不過1911年接連的暴風雨與病蟲害造成嚴重農損,讓總督府意識到不能過度仰賴單一品種,於是決定自行培育適合臺灣風土與經濟價值的甘蔗。新社的河階地地勢平坦且面積廣大,加上位處高地、與中南部甘蔗產區地形隔離,病蟲害較少也不易傳播,成為培育甘蔗種苗的絕佳地點。1913年,總督府成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並展開土地徵收。然而,當年政府公告土地徵收價格過低,還因此爆發警民衝突,導致養成所暫緩土地徵收作業。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歷經多次土地增購,合計土地面積達到1113.98甲,據資料所述當時全臺灣八成以上的蔗苗都出自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時序來到1920年代,臺灣主流的爪哇細莖種在品種改良下,逐漸被爪哇大莖種取代。不過,要培育大莖種需要更多的水,對於先天缺水的河階地來說十分不利。

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用地圖
(取自《臺灣總督府蔗苗養成所 三十年囘顧》)

為了長遠解決缺水問題,臺灣總督府在1927年決定從比河階地海拔更高的大甲溪引水,145萬餘圓的預算獲日本議會通過,隔年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正式展開。導水路起自海拔554.99公尺的白冷,大甲溪上游的溪水經過多座隧道、渡槽及倒虹吸管之後,抵達大南台地海拔531.5公尺的圓堀,整段旅程長達16.63公里。不同於清代以來埤圳設施多為民間自籌經費的私有財產,這條水路經費全由政府出資,並專管專用予蔗苗養成所,在當時極為少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在1932年10月14日舉行通水儀式,並以取水地地名命名為「白冷圳」。

白冷圳溯源之旅

這趟白冷圳的溯源之旅從新社大南台地上的圓堀出發。圓堀是白冷圳末端的分水設施,外觀是一座直徑10公尺、深2.5公尺的圓形水池。在這裡水流會從幹線分別流入馬力埔支線(設有一座水門)和大南支線(設有兩座水門),分別灌溉馬力埔、協成、中興里,以及大南、協成、復盛里等區域。白冷圳幹線從圓堀上溯的路線一路在大甲溪左岸,沿途逢溪架渡槽、逢山打隧道,不過真正奠定其十大土木史蹟地位的當屬位於抽藤坑的2號倒虹吸管。

從白冷圳終點的圓堀,水路會在這裡分成兩條
大南支線設有兩座水門
從大甲溪上游的水從前方圳道流入
水從圓堀進入大南支線之後,繼續往以前的苗圃流去

抽藤坑溪位於白冷圳的5號隧道出口和5號開渠之間,兩岸相距約289公尺。若要讓水順利過河勢必得架橋,但兩端水路與溪谷底之間有超過80公尺的高度差,架橋的成本與難度會十分驚人。所幸水和依賴摩擦力爬坡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只要維持水路上的水壓差(換句話說,管路出入口之間要存在高度差),即便是要水往上流也可以。負責工程統籌與設計的磯田謙雄技師於是設計了一條跨越溪谷的U字形倒虹吸管,利用流體的連通管原理,讓水往下流至溪谷底的水平管後,仍有能力爬上對岸的山坡。巧合的是類似的設計在磯田技師的故鄉──金澤的辰巳用水也能看到,不過抽藤坑倒虹吸管的規模在當時可說是數一數二的。

2號倒虹吸管在九二一地震後另建左手邊的水藍色管線,與修復後的舊管線(圖右)互相支援
溪谷底的水平管由7座橋墩支撐,承受的靜水壓約82.42公尺(往新社方向拍)
抽藤坑倒虹吸管以70支鋼管電焊而成,全長約344公尺,規模十分壯觀
時任工事主任的磯田謙雄技師是白冷圳的幕後功臣,戰後甚至在臺灣留任至1947年才返回日本

除了倒虹吸管的設計之外,水橋在白冷圳也是相當常見的設計。沿著豐埔產業道路來到麻竹坑之前,遠遠就能看見山間一道紅色彩虹般的福龍水橋。位於白冷圳9公里處附近的福龍水橋是一座下承式鋼拱橋,官方名稱為特一號渡槽。之所以編為特一號是因為這座橋並不是日本時代興建的水橋,1999年集集地震對當時已年久失修的白冷圳造成重創,嚴重影響大南台地的農業灌溉。災後政府透過重建基金對白冷圳進行了一次大修,福龍水橋便是取代過去的8號小隧道新建的渡槽。

福龍水橋是在九二一地震後新建的水管橋
巨大的水管在鋼拱橋中
在九二一重建後不少圳道改建為封閉的箱涵,一旁還有里程標供巡視人員記錄

類似的紅色鋼拱橋也出現在白鹿地區,原本的2號渡槽因為2002年的桃芝風災被沖毀,災後改以一座倒虹吸管從溪床地下跨越野溪,紅色的拱橋則做為聯絡白鹿部落的交通路線,假日時也不少人從這邊前往谷關七雄之一的白毛山。

2號渡槽舊照(取自《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5期)
白鹿橋看似是一座水橋,但實際上水路在地底下倒虹吸管
步道和水圳並行(往白冷方向拍)
1號渡槽現為水泥箱涵(往新社方向拍)

從剛才的白鹿拱橋往吊橋方向走,右手邊就是白冷圳的導水路。繼續沿著導水路走,跨越現今已是水泥箱涵的1號渡槽,不遠處就是白冷圳1號隧道出口附近的沉砂池。根據日本時代的資料,沉砂池完工時寬約4.55公尺、長32.42公尺、深3.24公尺,集集地震後重建則延長為50公尺。白冷圳1號隧道的另外一端就是水圳從大甲溪取水的地方,為了避免過多的砂石進入水圳,造成水路淤積或撞擊損壞,於是在1號隧道後腹地較大的地方設置了這座沉砂池讓砂石沉澱下來。在沉砂池西端還設有排洪閘門,以便在洪水來臨時順便將多餘的砂石排入大甲溪中。

沉砂池透過凹槽和水流流速讓多餘的砂石在此沉澱
沉砂池旁設有排洪閘門
沉砂池末端就是連接制水井的1號隧道

白冷圳的取水口在山的另外一邊,要前往取水口只能先回到方才過河的白鹿吊橋,沿著台8線抵達天輪白冷吊橋並再次過河。天輪社區鄰近台電的天輪發電廠,附近有不少台電員工的眷舍。過了吊橋之後在圍牆上就有前往白冷圳取水口的指標,大約走五分鐘就會看到像是機房的水泥構造物,從左手邊往下走繞過機房就能抵達取水口後方的制水井。制水井是一個內徑約6公尺,高20.6公尺的構造物。由於取水口位於大甲溪上游,時常遭遇突如其來的暴雨造成水位大幅上升,為了避免洪水從取水口直接灌入水圳,因此在取水口後方設置了這座制水井做為緩衝,並在取水隧道與1號隧道都各設置一部水門。

左前方的房子上貼有取水口的指標
取水口附近像是機房的構造物
制水井上部構造
制水井的高度超過20公尺,上方平台是控制水門的捲揚機
白冷圳的取水口

白冷圳的溯源之旅最後,我沿原路往回走,從剛從機房走下來的階梯對面爬上另一座階梯,在大甲溪河岸的土丘上設有一座回水灌溉工程竣工紀念碑。二戰後國民黨政府在美援支持下,重啟日本時代的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其中的天輪發電廠就位於白冷圳取水口的對岸。在水力發電開發下,上游興建了不少水壩攔截河水,造成進入白冷圳的河水減少,因此1954年便從天輪發電廠新建了一條溪底隧道,將發電後的一部分尾水透過隧道導入白冷圳的取水口。場長在一開始也遇到了來探索的旅人,不過他們的目標是當初設在取水口附近的神社遺跡。起初我不清楚他們說的遺跡在哪裡,直到我在紀念碑前地上發現鳥居柱洞的遺跡,才知道紀念碑就是神社的遺址。可惜那兩位沒找到遺址就折返了,如果兩位有看到這篇文章,希望能提供你再次尋找神社的線索。

回水工程紀念碑
紀念碑後的碑文
回水工程紀念碑就坐落在神社基座上,右下角可見原本鳥居的柱洞

參考資料:
《白冷圳文化景觀基礎調查暨保存維護計畫》,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18公告)
芝田生,〈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概工事慨說(一)〉,《臺灣の水利》第3卷第4期(1933),頁55-61。
芝田生,〈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概工事慨說(二)〉,《臺灣の水利》第3卷第5期(1933),頁110-116。
芝田生,〈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概工事慨說(三)〉,《臺灣の水利》第4卷第3期(1934),頁46-58。
傍士元,《臺灣總督府蔗苗養成所 三十年囘顧》,(臺灣總督府大南庄蔗苗養成所,1944)

探訪時間:2022.12.
完稿時間:2023.3.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時光土場】坐火車去撫子的老家:搖曳露營△天濱線聖地巡禮

在國境開放之後,想必大家都累積了不少聖地巡禮的清單。這次我決定前往位於靜岡縣的天龍濱名湖鐵道,天龍濱名湖鐵道的濱名湖佐久米車站就是出現在搖曳露營△第二季動畫的第三話劇情中,撫子邀請凜在過年時一同回到濱松的老家作客時兩人會面的地點。除了聖地巡禮之外,更棒的是還有主題列車可以體驗!

天龍濱名湖鐵道(簡稱天濱線)是一條與JR東海道本線平行,全長67.7公里的地方鐵道路線。位於鐵道西段的濱名湖是一座面積近65平方公里的大型潟湖,過去日本軍為了防止濱名湖或天龍川出海口附近的鐵道橋梁被敵軍破壞,於是要求在內陸新建一條平行預備線,也就是天龍濱名湖鐵道線的前身──日本國鐵二俁線。不過在承平時期,二俁線就只是一條與主要幹線平行的鄉下鐵道,國鐵末期財政困難時就被列入了廢線檢討。日本國鐵在1987年分割民營化之後,二俁線改由地方政府出資成立的第三部門──天龍濱名湖鐵道株式會社接手經營。

和許多鄉下鐵道一樣,天龍濱名湖鐵道也非常積極尋求異業結合,於是在2021年和《搖曳露營△》官方合作推出了主題彩繪車廂,而且每兩周都會在官網最新消息更新運行班次,方便粉絲前往追車。原本這款彩繪列車預定只行駛到2023年3月底,所以讓我趕緊排定了前往朝聖的行程。殊不知,回來台灣之後天龍濱名湖鐵道在推特上宣布這輛彩繪車會繼續行駛到2023年9月底,看來之後還可以再回去二刷(?)

停在天龍二俁站內的彩繪列車
彩繪列車經過濱名湖畔

為了在一早就能和撫子們一起去旅行,前一晚我投宿在掛川車站前的商務旅館。房內有基本的床鋪和衛浴之外,還有公共浴池可以泡澡,幸運的是一晚還不到4000日圓。天濱線的掛川車站位於JR掛川車站的北口出來之後的左側,外觀是一棟有著高聳斜屋頂的房子。走進站內候車室,右手邊是售票窗口和剪票口,直走則是JR在來線的月台剪票口,如果搭JR列車來也是可以直接從月台出站轉乘。在這裡我向站員購入了票價1750日圓的一日券,一日券是用木片做成繪馬的外型,上頭用印章蓋上大大的使用日期,使用完畢之後可以在上頭寫上心願交回給站務員,站方會再幫你供奉在公司內的鐵道神社裡面。

非常有特色的一日券

這天搖曳露營列車表定於上午6:52從掛川車站開往遠州森,之後從遠州森折返掛川後,會再行駛數趟全程車。一前往月台就能看到車身外的撫子、凜等五人組,上車後裡面的飾板、頭巾也有滿滿的角色插圖和劇照,除了配色上十分用心,在車廂南側的座位間還有各組秘密結社ブランケット等會讓粉絲會心一笑的可愛插圖。地板則是充滿野外風格的草地,上頭還有時不時和你打招呼的毬果,看著看著耳朵都有「こにちは」的聲音了。

葵和遠州森車站
秘密結社ブランケット



地板是草地風

抵達遠州森之後,我搭乘下一班車前往撫子老家附近的濱名湖佐久米車站。這座車站是一座只有一股通過線的無人車站,在鐵道另一邊就緊鄰著濱名湖。每年冬季來自堪察加半島的紅嘴鷗時常會聚集在濱名湖佐久米車站,當火車進站時成群的海鷗就會在空中飛舞,成為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朝聖的當地特色。但不知道為什麼當天月台上一隻海鷗都沒有,反而麻雀還比較多。

濱名湖佐久米車站
站內的等身大海報

月台緊鄰濱名湖,但一隻海鷗都沒有

此外,濱名湖的鰻魚也是當地相當有名的料理,劇中撫子和凜光顧的鰻魚料理店うなぎ さくめ就在車站對面。這次因為還沒到用餐時間而無緣品嘗,只好下次再來試試讓凜的眼睛掉出來的鰻魚飯。

濱名湖以鰻魚料理聞名,車站對面就有一家販售鰻魚料理的うなぎ さくめ

撫子買紅豆餅的地方位於濱名湖佐久米車站東邊的氣賀車站,不過同樣因為時間太早,店家都還沒開門做生意。因此,身為一個鐵道迷,我決定去尋找片中火車經過濱名湖的俯瞰景點。從畫面角度判斷,這個位置應該是在西氣賀車站東邊一座名叫寶渚寺的寺院附近,旁邊的墓園正好有極佳的展望,可以看到前方的五味半島。五味半島是突出於濱名湖的一座小海岬,繞行一圈只需要15分鐘左右,過去因為曾有皇太子前來靜養,所以有了「プリンス岬」的暱稱。不過可惜的是,這處展望點前方的民宅都太高了,所以並無法重現片中火車從濱名湖前面通過的風景,但遠處仍是可以看到火車沿著五味半島對面湖岸的鐵道行駛的樣子。

動畫中曾經出現一幕火車經過濱名湖的畫面,不過現實中受到樹木和房子的干擾,難以讓火車與濱名湖同框(位置在這)

我在五味半島完成彩繪列車的拍攝後,接著前往二俁本町附近的二俁川橋拍攝火車的特寫,結束半天的朝聖行程。下午,我則繼續拜訪了天濱線的另一個特色景點,也就是和彰化扇形車庫一樣仍現役使用的扇形車庫!這部分有興趣的話,歡迎繼續閱讀:https://milkyrailway.blogspot.com/2023/03/blog-post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