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產業遺產】大雪山林業公司與東勢車站遺跡初探

趁著到臺中看棒球的空檔,場長和家人原本想說要去谷關健行,但卻在半途遇上毛毛雨,於是決定改前往林務局東勢林管處管理的東勢林業文化園區。這座園區的前身為公營大雪山林業公司的製材工廠,為1950年代眾多美援建設的其中之一,過去也曾有鐵道支線與東勢車站相連,支撐著東勢的產業發展。

美援下的大製材工廠

大雪山林場位於臺中與苗栗交界上,南北以大甲溪與大安溪、東西以中央山脈與稍來山為界,面積達57,766公頃。由於海拔範圍涵蓋低海拔(900公尺)至高海拔(3800餘公尺)地區,樹種從闊葉樹到檜木、冷杉等針葉樹都有,且幾乎是尚未開採的原始林地,因此在1953年臺灣省林務檢討會議中交由林產管理局專案辦理。不過因這項計畫牽涉林場管理與下游加工產業鏈的建立,對於林產管理局來說過於龐大,因此省政府決定成立「大雪山示範林區籌建委員會」,統籌工業委員會、美援會與農復會等機關資源,並引進美國最新技術,頗有擺脫過去日本技術窠臼的意味。基礎建設到位後,省政府在1959年成立台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後續林業生產與銷售業務經營。

林場開發計畫在美援投資下受美國顧問影響甚深,不但捨棄了以往使用掘田式索道和鐵道運材下山的方式,改以公路與卡車做為運送主力,製材工廠仿照美國的大型製材工廠設計,從資材到製程都採用美國規格,引入森林工業概念將集材手段與後端製造加工大幅度機械化與自動化。位於東勢的製材工廠除了設有切割木材的鋸木廠,為了有效利用切割剩餘材料也設置了木材乾燥廠、防腐廠、紙漿廠等等設備,依據國史館藏《大雪山森林開發計畫》開發工程在初期約需投入新臺幣約4億元經費,以當時的物價水準來說是相當龐大的經濟建設計劃。

全長約43公里的大雪山林道的開闢委由公路局負責,運材手段與日本時代大不相同
(取自〈公路局大雪山工程處呈送臺灣省政府主席嚴家淦大雪山運材卡車路工程概況〉(1957)(國史館檔案典藏號 006-010302-00005-017))

不過大雪山林業公司才成立不久便傳出經營問題,根據1966年的省政府首長會議資料,當時便已注意到大雪山的木材產量不如預期,甚至還得向外進口原木才能滿足製材工廠的產能。在歷經多年改革仍舊無力回天,大雪山林業公司在1974年1月正式結束營業,林業產銷業務回歸公務機關。製材工廠逐漸荒廢與沒落,直到集集地震之後學界注意這座偌大的廠區才開始有了再利用計畫。不過就在廠區登錄文化資產並展開規畫與修復作業後,不幸地在2006年發生一場大火導致大、小製材廠被燒毀,只有鍋爐間與燃料倉逃過一劫。至今部分區域仍持續進行園區整建與修復工作,但其他開放空間展示物主題多半以木雕與森林經營為主,廠房又處在未開放參觀狀態,似乎成了園區配角。

鍋爐間藉由燃燒製材剩餘木屑產生廠區所需能源
建築修復完成卻沒有把具有地標意義的煙囪修復?
從燃料倉到鍋爐間的輸送帶
用來儲存木屑供鍋爐燃燒的燃料倉

目前東勢林業文化區內尚存儲存紙漿原料的切片倉、工廠動力來源的鍋爐間與燃料倉,不過煙囪卻被放倒,從外觀上還以為只是普通的木構造建築;遭受祝融的製材廠則只剩下部分殘跡,被鐵皮圍籬圍起來等待修復;步道沿途的草地上幾條鐵軌歪歪斜斜地爬行,似乎仍想奮力傳達廠區運輸體系的輝煌成績。總的來看,園區雖藉由廣植樹林使舊工廠成為民眾容易親近的公園,但規劃卻缺乏工業遺產保存思維,廠房建築空有外觀卻無法傳達其功能,樹木也破壞了鐵道紋理。雖然大雪山製材工廠落成當時號稱東亞規模最大的製材工廠,但如今真的難以感受森林工業的知識與氣氛。

木材由儲木池經由機械帶往製材廠上層,送入切割製程
收集木屑用右邊的輸送帶送往燃料倉
切片倉用以儲存紙漿原料
開放區域廣植林木與木雕展示過度淡化了廠區工業氛圍,也未能與地方產業歷史連結

運材支線與東勢車站

為了輸送製材工廠的木製品,廠區內也設有鐵道調度場,並利用支線連接臺鐵東勢線。1959年通車的台鐵東勢線鐵道起自豐原車站、終至東勢車站,全長約14.1公里,全線為單線非電氣化,最後在1991年停駛拆除,現今則改建為東豐綠廊自行車道。不過根據洪致文老師的初步考證,這條鐵道其實在日本時代就開始興建,主要是為了運送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所需工程資材,發出的電力將提供新高港工業市鎮開發。然而,這項在二次大戰末期的計畫仍有許多地方未能完成,戰後東勢線通車之後在美援支持下才重新開啟大甲溪的資源開發計畫。




大雪山製材工廠與東勢車站之間的舊線只剩下廠區內那些歪歪斜斜的鐵軌與止衝擋,廠外路線主要是沿著今日的泰昌街行駛,沿途都被改建為一般道路,僅剩下泰新橋下還留有一塊舊橋墩,疑似是鐵路橋僅存遺跡。

在泰新橋下還有兩塊疑似鐵路時代的舊橋墩,上方橋頭標註為1987年竣工

沿著泰昌街走就來到了臺鐵東勢線的終點車站:東勢。東勢車站站房是這條鐵道僅存的站房建築,設計者是相當知名的修澤蘭建築師,他的作品常常在方正的現代主義式樣建築中加入圓弧及曲線等有機元素裝飾,彷彿建築有了生命力一般。由於修澤蘭早年與其丈夫都在臺鐵服務,因此經手了不少車站站房設計,代表作包括第二代板橋車站、中山樓、景美女中等。不過在東勢線廢線之後,車站轉作為客家文化園區使用,最富有修澤蘭風格的玄關竟被拆除,使得現今的建築外觀幾乎毫無特色可言;倒是以前作為月台的區域被增建包入建築內,有著圓弧、像雲一般的月台柱子因而被留下來,成為修澤蘭樣式的見證。

紅磚外觀的舊東勢車站(舊照請點這裡)
首先進入的空間為以前的候車室
以前的月台區被隔成展間,現正舉辦東勢線停駛三十周年特展(展期至12/10)
月台柱子為舊車站僅存的修澤蘭風格

場長隔了八年沒來東勢,沒想到改成客家文化園區後為了鐵道意象而做的觀光小火車已經不見了,如今供火車行駛的軌道全部被填平改成花圃,真的是不演了呢!在休閒遊憩的包裝之下,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和客家文化園區都面臨了大幅度的環境變遷,的確也成為許多家庭出遊的打卡點。然而,能夠述說地方發展歷史的工業文化卻在過程中不斷流失與淡化,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起諸如松山菸廠等文創園區的案例。東勢曾有的鐵道與臺灣森林工業的典範地景,似乎只能從歷史文件與影像中追尋了。

舊東勢站旁的鐵道倉庫
以前舊月台還有觀光小火車充作鐵道意象(攝於2013年)
現今的舊月台

現在鐵軌變成花圃

參考資料:
張賜福、張偉祐(2002),〈大雪山林業公司及其製材廠歷史回顧〉,《台灣林業》28卷4期
大雪山森林開發計畫(1957)(國史館檔案典藏號006-010302-00005-016)
「黃杰主席:林務局局長沈家銘近日向本人報告:大雪山林業公司經營確有困難,最好將公司撤銷,將製材工廠交林務局經營,但經濟部方面未表同意,本人已請秘書長召集各有關單位首長研究,將結果提出省府與經合會之會談議案中,美國柏森斯公司曾提出大雪山公司之研究報告,其中第四項「該製材工廠必須省產其原設計之最高產量,方顯經濟」目前該製材廠之問題即在此,公司伐木量既不能供應製材鏟生產,其原設計之最高產量則必須原木進口,既不合乎此一要求,自不經濟,此一問題亟待解決,請各有關首長重視本案深入研究,俾下月經合會談中研究決定。」(1966-04-25),〈臺灣省政府首長會議第37次會議〉,《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502003704。
飛行場の測候所: 大甲溪電力開發暨大甲溪鐵道殘跡調查
飛行場の測候所: 新高港市的泡影與築港鐵道遺跡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大甲溪雲端上的森林漫遊

探訪時間:2021.10.
完稿時間:2021.12.
最後更新時間:202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