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經過洪致文老師的粉絲專頁的訊息提醒,這才發現周末正好是一年一度國軍基地開放日的日子,而且開放的基地剛好就是洪致文老師新書中介紹的日本時代嘉義飛行場、今日的空軍嘉義基地。除了跟著飛機迷一起來拍飛機之外,場長我決定這次趁著基地開放的機會實地到場尋找書中介紹的日本時代的飛行場遺跡。
嘉義基地的前身是日本陸軍所有的嘉義飛行場,根據《不沉空母》一書的考證,飛行場大約在1936-1937年間開始有飛機開始使用。飛行場開始使用的時間點正是日本開始大東亞戰爭的期間,當時進駐的飛行第14戰隊也曾參與過攻擊菲律賓的戰役。飛行場的跑道與機坪配置在基地的西側,東側則是軍隊兵舍、指揮中心等後勤行政單位的房舍。
雖然從美軍的空照圖來看機場在二次大戰期間遭遇轟炸,不少建物和棚廠的屋頂都嚴重受損,但比對位置與大小推測仍有不少建物在戰後經過國民政府軍重修後繼續使用。在這次營區開放區域的志開大樓,以及其東側的長泰樓都可能是日本時代的兵舍流用。根據志開大樓前的命名略記,大樓興建於1945年5月,並於1991年7月整修完成,大樓命名是為紀念1943年執行偵察任務而不幸殉職的中華民國飛官周志開中校。而在志開大樓東南側的橘紅色屋頂建築在日本時代的地圖標註為「對戰本部」,與志開大樓、長泰樓一樣都是以圓柱區隔走廊與屋外空間。
志開大樓在日本時代是兵舍 |
原對戰本部的現況 |
在機坪旁維修飛機的棚廠現存有10座,經《不沉空母》比對第2號與第5-9號棚廠有可能是戰後重修的棚廠。此次開放活動共開放第2、3、5、6號棚廠,作為活動、展品陳列與民眾休憩之用,實際觀察第2、3號棚廠的鋼桁架結構與第5、6號棚廠明顯不同,前者的屋頂為平頂,後者則是三角形。此外,第2、3號棚廠的鋼骨主要是以螺栓接合,而第5、6號棚廠的鋼骨結構卻還有使用較為傳統的鉚釘接合方式,位於5、6號兩廠間入口的鋼材上還可見日本八幡製鐵所的標誌,因此極有可能是日本時代使用到現在的結構。
嘉義基地的維修棚廠 |
第5、6號棚廠 |
第5號棚廠內的骨架 |
部分鋼材上可以看到八幡製鐵所的標誌 |
除了機坪展示了C130、行政專機、戰鬥機、教練機等空軍現役的飛機之外,在5號棚廠東側往活動中心的路上也有展示不少老飛機。不過似乎是地點稍微隱密一點,來這裡拍飛機的人就少了一點。
看完建築之後就是這次開放活動的重頭戲,也就是包括頗負盛名的雷虎小組與各式戰鬥機的性能展示與操演。不少航迷早就把靠近滑行道的位置擠得水洩不通,我好不容易擠到一個位置,也碰巧遇到同樣也來拍飛機的友人。可惜的是因為西南氣流帶來不穩定的天氣,一早嘉義就斷斷續續下著雨,原定的F16五機衝場與雷虎小組表演都因而取消,七架雷虎小組的AT-3高級教練機只能沿著滑行道經過大家前方來到舞台前機坪靜態展示。上午剩下的表演項目則安排IDF經國號、幻象2000與F16各自依序進行性能展演。雖然可看性降低不少,但對初次來到空軍基地開放日的我來說仍是相當過癮。
下午拍完黑鷹直升機繞場與搜救演訓之後,我和朋友擔心散場接駁車排隊會排很久,於是拍完便趕著搭接駁車往高鐵站去了。最後,感謝國軍全年無休的付出!守護著我們臺灣的天空!
參考資料:
洪致文,《不沉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2015),頁107-1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