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廠區側門之後在打卡棚的部分以台北機廠歷史為主題,用員工口述影片介紹各工場。展場安排上十分有意思的是利用仿製的工牌搭配影像辨識技術,上班打卡之後便會開始撥放影片。進到主展場的第一部分是介紹技工養成所的歷史,從入學智力測驗,到學習各項工程知識成為台北機廠正式職員。展示上除了利用口述文字,同時搭配前副廠長鄭萬經前輩的上課筆記、課本等等文獻資料,呈現上相當精采。離開「高手養成所」展區後,除了架上舊書籍、車輛零件設計圖等文獻資料相當豐富之外,員工閒暇時所穿的的球衣等生活用品、工作時打鐵用器具、木模等等,陳列展品琳瑯滿目,著實令人期待未來博物館收藏的豐富度。
打卡上班囉! |
打卡之後會有師傅介紹影片 |
「高手養成所」展區陳列了許多鄭萬經前輩的收藏 |
「鐵漢鍛鍊場」區域還把員工的休息空間重現 |
不過看似豐富的展覽,在內容上卻能明顯感受到策展單位完全沒抓到職工所代表的技術、歷史重點。比方說架上陳列了許多火車設計圖(複製品),但只是一捆捆的放在架上,旁邊也沒有適合可讓人將圖面攤開的桌子,充其量只是展場的裝飾品。「鐵漢鍛鍊場」展區展示了打鐵用的夾具、員工自製的工具,但卻沒有觸及最核心的打鐵技術如何操作的細節,除了令觀眾讚嘆台北機廠的技術力之外,毫無教育價值。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台北機廠收藏量極大的木模身上,只有展品的陳列,對於翻砂技術的說明與使用付之闕如,甚至不如2014年台北市文化局對於木模的展示手法。
這些檔案不但沒有適合翻閱的地方,甚至位置也較低,不容易被人發現 |
各種夾具可是卻不知道差異在哪裡 |
木模展示不知所云 |
總結來說,這次的職工生活展所陳列的展品很豐富,不過大概就只有內行人才能看出每項展品的意義與價值,對於第一次接觸台北機廠的觀眾來說除了讚嘆之外,只會留下一堆問號回去。以打卡棚展示露天吊車的影片來說,影片中師傅提到以前吊車曾吊掛過冶煉金屬用的熔化爐,但若要問那是什麼東西,展場內可是找不到答案的。
之所以會有這種看似豐富卻又好像沒有抓到癢處的展覽,反映的是策展單位缺乏理解工業技術的人,因此就只能在展場設計上下功夫,反而什麼重點都沒抓到。最後所呈現出來的,就只是滿足偽文青對於在工業遺產中的勞工生活的想像而已。如果文化部與交通部再不積極合作,任由籌備團隊缺乏懂技術的人才,筆者很擔心未來博物館主計畫只會走回以前美術館或文創園區的老路。鐵道博物館的未來,天猶未亮。
拼火車─臺北機廠職工生活展
地點:台北機廠小禮堂(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5段50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六9:30至16:30(免費參觀)
展期:2018.10.30~2019.1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