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老屋町】幕末函館的見證─箱館奉行所與五稜郭

原本第二天的行程打算渡過津輕海峽去補考津輕線的鐵道風景,然而颱風來攪局,考量到無法補考好光版的津輕線,下午便決定變更行程去五稜郭的箱館奉行所逛逛。

五稜郭城完工於1864年,由於從空中俯瞰整座城的形狀為五角星形因而得名。美國黑船事件後,江戶幕府結束鎖國狀態開港通商,其中一座開放的港口便是函館。當時幕府為了直接管轄舊稱箱館的附近地區,決定設置「箱館奉行所」作為與外國交涉的行政機關。不過因奉行所的所在位置恐有被外國軍艦攻擊的風險,因此在考量當時的大砲射程與市街地距離後,決定在龜田地區築城,也就是今日的五稜郭。

五稜郭的設計者武田斐三郎為蘭學者出身,因此在設計上採用有利於防守的中世紀西式城堡的設計,造就有稜有角的稜堡與半月堡。類似這樣有稜有角的西式城堡的設計,在臺灣的熱蘭遮城與億載金城也都能看到。箱館奉行所大約與五稜郭同時完成,當時便成為管理舊稱蝦夷地的北海道行政中心。

城牆上緣還有防爬的設計
然而到了1868年,支持明治天皇的新政府軍與會津藩等舊幕府軍爆發戊辰戰爭,一時之間形成東、西方對壘的態勢。戰爭進行約十個月,舊幕府軍逐漸落於下風,榎本武揚等舊幕府軍勢力遂脫隊離開江戶前往佔領箱館,並在一番戰事後於同年12月15日成立政權,選出榎本武揚擔任總裁統治蝦夷島。

1869年初,戊辰戰爭戰線逐漸往北推進,新政府軍終於在4月登陸蝦夷島。5月新政府軍分別從海路與陸路進攻箱館,在經歷約一周的戰事後,榎本武揚投降,持續約一年多的戊辰戰爭也宣告結束。戰後的五稜郭被新政府軍接收成為陸軍練兵場,明治政府改設置開拓使統治北海道,行政中心也再次轉移到函館市街上,五稜郭內相關建築則在1871年拆除,1914年五稜郭才以公園的身分向市民開放至今。

箱館奉行所建築僅存在短短七年的時間便消失於歷史之中,而廣大的五稜郭城長期以來僅作為公園使用,地方有感於缺乏相關建築作為承載歷史的載體,於是在1985年組成特別史跡五稜郭跡保存整備委員會,展開了奉行所的復原計畫。然而復原計畫可不是把建築蓋出來就好!

為了讓這棟消失百年的建築能夠原汁原味地蓋回來,團隊查找了函館與東京等大型圖書館,收集了奉行所的設計圖與為數不多的老照片,同時根據古地圖進行實地考古發掘,確認史料與實際考古範圍之間的異同。透過有限的史料拼湊出奉行所的大致樣貌後,其他細節還得參考同時期的其他建築,學者來回討論定案之後才能付諸設計,光是史料考證與設計的部分前前後後就花費了超過二十年的時間。
不同於城堡為西式,奉行所為日式建築

經過專家學者與工匠的來回討論與設計,復原工事終於在2006年展開。由於五稜郭城已是國指定史跡,因此在復原時得先鋪設25公分厚的水泥耐壓板,避免建築對下方考古遺跡造成破壞;加上為了符合消防法規,最後便以原始範圍的三分之一做為復原目標。建築工法以使用文獻與同時期建築的工法為原則,例如灰泥牆便是參考文獻利用牡蠣灰等材料製成,至於其他如木材等來源不明的建材,則盡量選用東北與當地的材料。
未復原的遺跡區,便利用緣石圍出保護
建築內的大廣間
建築的屋架結構也是展示的一環

屋上的瓦片藉由考古發掘出的材料分析後,研判是福井縣的越前赤瓦,因此委請福井縣瓦工業共同組合協助製作。然而現代工業水準提升,瓦的色澤品質並不如過去那樣參差不齊,於是在製作時決定以四種不同條件進行燒製,製造出四種不同色澤的瓦片隨機排列營造出老照片中的色斑,可說是連細節也一點都不馬虎。
屋瓦的色澤可以明顯看出不同

箱館奉行所在消失將近140年後,於2010年重現於世人眼前。過程中,傳統工匠的技術在重建工程中得到發揚與傳承下去的機會;保存整備委員會仔細地爬梳史料與考古發掘,肯定是這棟建築成功重建的最大功臣,兩者相輔相成之下想必是日本古蹟之所以能維持地重要原因。最近沖繩的首里城遭遇祝融之災,令許多人感到悲傷與惋惜。雖然未來的重建之路充滿挑戰,但在看到箱館奉行所的案例後,版主對於日本將首里城原汁原味重建回來深具信心。

台灣近年來古蹟保存意識抬頭,各地紛紛有在地文史團體投入家鄉的文化資產調查與提報,獲得關注的文化資產也越來越多。然而除了這些被惡意損毀的文化資產之外,更多的是缺乏維護與史料考證的可怕案例,顯示出台灣長期陷入文化資產管理與維修人才不足的窘境,我想即便是想像箱館奉行所那般重建恐怕也沒有能力。

大環境已如此悲觀了,甚至被強拆的文化資產可能連重建的機會都沒有。2017年在列冊追蹤期間遭到建商強拆的彰化綿豐洋行(彰化首任民選市長杜錫圭的故居),於2018年獲得彰化文資委員的認同被列為歷史建築,是公部門肯認就算被拆到全毀也要重建的文資案例。然而就在上周(11/12),最高行政法院採信建商表示文資指定當下建物已不存在的說詞,撤銷文化資產指定公告,最後的殘跡也就順理成章地被夷平。

台灣與日本,除了軟硬體資源上的差異,有力者們面對文化資產的態度,我想就是兩國文化資產走向不同命運的最主要原因吧!
遭到強拆的綿豐洋行殘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