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尋找宜蘭線舊隧道(四)三貂嶺隧道~新北大秘寶在這裡啦!~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這次的宜蘭線舊線跡踏查系列將鎖定在因為改線而失去鐵路運輸功能的隧道,尋找這些隧道現今的模樣。

三貂嶺隧道在重新開通後不只成為步行往返瑞芳與雙溪的新選擇,刻意營造的倒影也成為景點。但也因為安全與管理問題,屢屢引發爭議。

宜蘭線北段的最大挑戰

隨著宜蘭線北段工程在1920年1月27日通車至猴硐,工程團隊終於來到了北段最為險峻的三貂嶺。將基隆河與雙溪流域分隔開來的三貂嶺,早從清代漢人入侵宜蘭平原開始便是往返台北與宜蘭的必經之路,但高大的山嶺在過去得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徒步翻越。對於路線有一定要求的火車來說當然不可能跟著人一起爬山,因此挖掘隧道穿越成了唯一解。三貂嶺隧道在工程計畫中接續在猴硐至三貂嶺的第四工區後,再度由大倉組承包下這個宜蘭線上數一數二的大工程。

過去的隧道開鑿多以人工為主,但三貂嶺隧道的長度實在是太長,用手挖不知道要挖到何年何月。因此,三貂嶺隧道工程計畫在臺灣首次引進電動機械進行開挖,並於1919年6月上旬選在三瓜仔及尪仔崙進行先期工程,除了辦公室及倉庫等建物之外,包括在第三基隆河橋預定地架設搬運工程材料的吊橋、雙溪至尪仔崙的材料搬運線、空氣壓縮機械室、瑞芳變電所,以及從瑞芳至三貂嶺、尪仔崙的三相高壓送電線。隧道工程剛開始以手掘方式進行,等到11月開始送電之後,由工程單位向美國インガーソル公司、足尾銅山引進空氣壓縮機與鑿岩機加入掘進工作。

雖說機械的加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但長近1848公尺的三貂嶺隧道在日夜趕工下仍是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才終於在1922年1月14日貫通。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載,在1920年6月7日凌晨2點工人交班之際,距離隧道南口約200尺處隧道頂突然崩塌,造成20名坑夫受困,所幸最後全員均被救出,並沒有造成死傷。相關人員災後受訪時表示事故原因可能是連日多雨加上5日才剛發生過大地震,導致岩層結構脆弱,最後支撐不住才會發生事故。隧道貫通後繼續鋪軌等工作,三貂嶺至武丹坑(今牡丹)於1922年9月21日正式通車,昔日要花費2小時翻越的三貂嶺一下子縮短到只要搭車5分鐘,艱辛的工程總算換來交通的大躍進。

側壁為石砌,拱圈則是紅磚的三貂嶺隧道全長超過1.8公里,不但看不到另一端,長年蓄積的水氣也在內部形成水霧

三貂嶺隧道的開通與再開通

一般俗稱的三貂嶺隧道實際上是由北側較短的三瓜子隧道(長110.642公尺)及三貂嶺隧道(長1847.949公尺)構成,兩座隧道的洞口皆是由石頭砌成,內部拱頂為紅磚之外側壁同樣也是石砌構造。不過不同於先前介紹的宜蘭線舊隧道,三貂嶺隧道完成當時在日本帝國境內可是能擠進長度排行榜前十名的大隧道,因此在三瓜子隧道北口及三貂嶺隧道南口分別有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所題、以草書陰刻方式呈現之「至誠動天地」,以及田健治郎總督所題、以楷書陰刻方式呈現的「萬方輻湊」匾額,顯示三貂嶺隧道的開通對於宜蘭線的重要性。

三瓜子隧道北口上方匾額有通車時的前任總督明石元二郎的題字

不過單線且淨空過窄的三貂嶺隧道同樣在北迴線通車後不敷使用,因此台鐵在1980年代於山側開鑿了長2076公尺的三貂嶺隧道,取代了舊有的三瓜子隧道及三貂嶺隧道。隨著路線在1985年切換至新的雙線隧道,與隧道相接的舊第三基隆河橋遭到拆除,隧道北口則以磚牆封閉,長期以來只能從三貂嶺車站隔岸對望。臺師大地理系洪致文教授曾在1994年宜蘭線通車70周年之際投書媒體,呼籲相關單位重視草嶺隧道及三貂嶺隧道的保存。但直到隧道封閉了三十多年之後,三貂嶺隧道才終於在2019年獲新北市指定為歷史建築,並得以依循草嶺隧道改建為自行車道的成功案例,由新北市納入「青春山海線」觀光品牌行銷計畫,朝向自行車道進行活化。

1985年通車的第二代三貂嶺隧道取代了舊隧道成為宜蘭線的主幹

新北市政府隨即在指定歷史建築的同年以「串聯本市瑞芳、雙溪區舊有三貂嶺至牡丹鐵路隧道規劃自行車道設置計畫」進行招標,設計與監造部分由達觀規劃設計得標,施工由稻田營造得標,同時也向中央政府申請並獲得了體育署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補助近6000萬,加上自籌款總經費共計新台幣3.1億元。歷經3年多的工期,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終於在2022年7月試營運,新北市也特別在猴硐車站、三貂嶺隧道北口、牡丹車站、雙溪車站布設了四座YouBike 2.0站點。不過,原本鐵道文史工作者與單車愛好者引頸期盼的自行車道卻在一連串設計不當下,成為最具爭議性的鐵道文資活化案例。

自行車道不能騎自行車!?

根據自行車道設計團隊達觀規劃設計的說法,當初進行勘查後發現隧道在封閉三十多年後,隧道內已有蝙蝠入住,長年的隧道積水也吸引了魚蝦棲息,儼然自成一個生態系。為了保留自然生態與降低人為干擾,工程團隊選擇以鋼筋格柵架高的方式讓行人從小溪上方通過的同時可以欣賞水中的生物,隧道內也限制照明亮度,以及在試營運期間以網路預約方式限制參觀人數。此外,為了保留隧道口積水所形成的美麗倒影,在三瓜子隧道北口也刻意降低路面讓隧道口維持積水狀態。

工程單位將隧道湧水匯集成自行車道旁水溝,維持所謂的生態

不過,由於鋼筋格柵的寬度是2.4公分,不但輪胎較細窄的公路車可能會卡進縫隙中,連YouBike停車用的中柱也會陷進去。於是,特別引進的YouBike得在中柱加上一塊鐵片增加寬度,為了避免改造車與瑞芳市區的YouBike混用,當時還以跨區需加收200元調度費的方式將新啟用4座站點劃入「猴雙公共自行車專區」,無形中讓猴硐、雙溪被從新北市獨立。另外,考量生態干擾與騎乘安全性,管理單位甚至要求進入隧道的民眾不得騎乘自行車,得要牽車步行40分鐘穿越隧道,引來使用者大加撻伐。在時任立委賴品妤等民代協調下,YouBike同意暫緩加收跨區調度費,2023年5月1日起也正式把猴雙公共自行車專區併入新北市營運區管理。

雖然YouBike的爭議告一段落,但造成爭議的根源──也就是自行車道本身的設計不當──依舊未獲改善。現任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秘書長黃柏森便在2024年1月投書直指鋼筋格柵的間隙不但不符合自行車道的縫隙安全間隔,也大於人行道上間隙需在1.9公分以內的安全需求。此外,避免路面積水理應也是自行車道的設計常識,但三瓜子隧道北口卻反其道而行,故意留了積水不僅容易造成自行車和行人滑倒,也讓遊客更容易聚集在隧道內對蝙蝠生態造成干擾。沒錯!一座號稱友善生態的隧道其實在工程施作的前、中、後完全沒有做生態檢核與調查,經抗議後仍在2023年8月底恢復網路預約參觀的高強度管理都只是規劃團隊自己想像的生態保護,到底有沒有助於蝙蝠生態的維持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給出答案。

隧道內外均使用鋼筋格柵作為鋪面,但間隙過寬卻也引發安全疑慮
為了營造水面倒影,規劃單位不顧通行安全性,刻意在三瓜子隧道北口製造積水

明明向中央政府申請建設經費補助的名目是自行車道,但在安全及管理上卻完全不友善自行車族群。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新北市政府卻不斷被規畫團隊牽著鼻子走,打著生態大旗壓制質疑聲浪。更有趣的是,新北市政府為了將隧道推向國際設計獎項,投稿作業的標案(得標金額約102萬元)同樣給了主責工程設計的達觀規劃設計。新北市政府不站在自行車道核心使用者的立場督促工程包商改善安全缺失,反而還讓廠商能藉著宣傳標案再賺一筆,簡直是比新竹棒球場還要誇張的大祕寶所在,實在值得體育署和監察院針對本案進行徹查。

讓自行車道回歸交通功能吧!

三貂嶺從過去得花費數小時步行的北宜天險,到現今即便是騎自行車不消半小時就能通過。鐵道的歷史與蓊鬱的自然環境層層堆疊,加深了這條交通動線的人文深度。隧道從百年前開通到封閉、再開通的過程不斷地變動著,本就是人工的通道怎麼可能與深山林內比擬,誠如黃柏森秘書長在臉書中所說,三貂嶺隧道的生態不可能維持著靜態的平衡,但規劃師卻依然固執己見,將反對者說成只是圖自己方便的自私者。

對於鐵道文化工作者而言,能夠將舊隧道重新打開,讓歷史重現在世人面前,並能和當代社會產生新互動就是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最大的價值所在。然而,今天為了守護規劃師「想像出來的生態」,我們和宜蘭線的歷史隔著紗,也不能安全地走前人辛苦開鑿的道路穿越三貂嶺。社會大眾需要的三貂嶺隧道其實很簡單,就是讓隧道回歸交通孔道的功能,還給用路人安全、便捷與快速的路徑,也讓周邊生態不需要再被觀看,能夠共存於這條隧道,一同走向宜蘭線的下一個百年!

三貂嶺隧道北口插滿遇到蝙蝠要牽車慢行的公告,但其實騎自行車快速通過才是對蝙蝠最小干擾的方式

其他宜蘭線舊隧道踏查系列:
【時光土場】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一)四腳亭連續隧道
【時光土場】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二)瑞芳連續隧道
【時光土場】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三)猴硐連續隧道群
【時光土場】尋找宜蘭線舊隧道(四)三貂嶺隧道~新北大秘寶在這裡啦!~

參考資料: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一年報 大正八年度》,頁45-46。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二年報 大正九年度》,頁56-57。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台鐵縱斷全圖》(1940)
維基百科: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大倉財閥舊三貂嶺隧道
洪致文,〈至誠動天地 -- 宜蘭線七十大壽的意外賀禮〉,1994.12.1刊於《中國時報》
黃柏森,〈【投書】國際大獎光環背後,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與「生態隧道」的難題〉

探訪時間:2023.8.
完稿時間:2024.3.
更新時間:202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