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酒廠初建於1916年,是大正製酒株式會社旗下的工廠之一。1922年,總督府為了台灣現代化建設的資金及在台灣財政獨立的原則下,開始實施專賣制度,以拓展財源。於是在此政策下,台中酒工場收歸專賣局之下,戰後也就由菸酒公賣局(今台灣菸酒公司)接收。隨後台中市區範圍不斷擴大,廠區也不敷使用,工廠就搬到了台中工業區,現址則轉型文創園區。
|
舊大門 |
|
|
舊辦公室 |
|
而就我所知的台北文創園區,都是些明明可以成為像猴硐那樣的產業博物園區的極具潛力點。但冠上文創之名後,往往內部的工廠工具被搬離,徒剩只能辦展覽的建築空殼。當初探訪的時候真的有點擔心,台中酒廠轉型文創園區後,會不會是到處都要收門票,但裡面一點關於酒的東西都沒有。但看過之後,真的覺得台中比台北的狀況好太多。
台中酒廠的保存狀況算是十分良好,除了一些戰後1970~80年代的建築被拉皮擴建外,其他日治時期的建築幾乎都是原貌保存,就連連接各廠區的管線也都完整保留,如下兩圖中所見。看到這些管線讓我想起了台北機廠,不知道這些管線是輸送原料用還是像北廠一樣是輸送動力?
|
釀造酒倉庫(現為國際展演館) |
|
|
蒸餾工場(現為酒文化館) |
|
裡頭更是精彩了,工場裡還保存著製酒用的發酵槽和儲酒槽等等工具,完整程度完全勝過華山的台北酒廠啊!只可惜這些工具都像展示櫥窗內的衣服一樣,看得到但摸不到,旁邊也完全沒有任何解說,真是浪費了可以深度認識製酒過程的機會。
|
米酒發酵槽 |
|
|
|
|
但還是要肯定一下這個園區對於文化保存的努力。裡頭我最推薦的大概就是酒文化館了,從酒的各種文化到製造過程圖解,應有盡有,平常用酒卻不知道酒怎麼來的,都應該進來看看。
雖然介紹的很詳細,但還是沒有把製酒流程套到整個園區的介紹(包括各棟建築是做什麼用的),這是我覺得最可惜的,學到了很多酒的知識,卻不知道實際製程與工廠設計上的關係。
整體來說,台中酒廠就像還有救的台北酒廠。這些產業記憶不像是課本上的死知識,只能看不能摸,而是活生生的在你面前,可以操作,可以透過在空間中走動了解工人們的活動足跡與產品流向。不像華山已成徒具空殼的酒廠,台中還有機會(因為一些文物都還在)。
我想,文創空間與產業記憶保存絕對不是對立的,但比例的拿捏就非常考驗決策者的智慧。就像釀造酒倉庫裡頭明明就還有許多儲酒槽之類的設備,但卻被拿來作展場,算是整座園區我覺得最可惜的一棟建築。
當文創展場的比例過高的時候,那原來的產業記憶就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是一些像煙火一樣的一次性展覽,套一句柯P說的,「什麼都不會留下」。我們究竟要留下什麼給後人,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
以下是其他漂亮建築的一些紀錄
鍋爐間
應該是整個工廠的動力來源,但只保存一座鍋爐,空間上顯得有點奇怪,不知道以前是不是還有其他東西?
現作為酒文化館和菸酒公司的展售部使用,在規劃中被列為重點文物保存區。能夠保存一些產業記憶,就是值得開心的事,但希望未來還能做更多文化技術傳承上的努力。
以前的禮堂、食堂等,是一座漂亮的日式建築。
各式倉庫
|
米酒成品倉庫及半製品儲酒庫(現為雅堂館) |
|
|
黃酒及花雕酒成品倉庫 |
|
|
七號倉庫-菸草儲存(現為舞蹈排練室) |
|
|
八號倉庫-包裝材料(現為商店使用) |
|
|
菸草倉庫(現為商店使用),說實在的那個外掛的東西是什麼啊? |
|
|
米酒原料米倉庫(現為音樂排練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