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轉運機能大整合!越來越不一樣的台中車站

台中鐵路高架化之後,除了工作上需要來過台中一次之外,筆者都沒什麼機會可以逛逛這座從進入鐵道圈就一路看著他轉變的車站。周末趁著拍攝完糖鐵文化節回程的路上,來好好看看這座嶄新的車站。

鐵公路轉運平台


台中鐵路高架化於2016年通車,由於新站房興建的同時也得顧慮到下方的原有鐵路營運,因此採用半半施工先完成後站出口,再進行前站站區工程。另外,當初為了保存大正時期興建的台中車站與後站的20號倉庫群,因此將整個站區向北遷移,使得國道客運站與市公車站也跟著調整,以符合轉運需求。同年年底,與新站房進出車道動線衝突的國光客運台中站就因此而被拆除。
已經被拆除的國光台中站,後方是當時還在興建中的台中新站房

前站站區在經歷兩年施工後於2018年啟用,從三樓月台層來到二樓剪票口出站,車站大廳人潮川流不息,今天就往前站方向去看看。走出車站大廳就是去年才剛啟用的二樓平台,挑高的頂棚吸引許多人駐足留影,但令我感到驚艷的是前方一個個向下的樓梯可以通往公車站月台。平台下方的公車月台共有四個,在探訪當日剛好有12條路線加入,目前總計有15條路線會駛進來停靠。不過,除了往平面站前廣場的樓梯之外,往公車月台的樓梯寬度大概都只夠兩人通行,樓梯稍嫌狹窄是動線設計上美中不足的地方。
二樓大平台上方的頂棚吸引許多人駐足留影
通往公車月台的樓梯口
平台下方的公車月台

平台也能與計程車排班區聯絡

筆者這幾年頻繁走訪日本,許多車站都有類似台中這樣以平台或天橋連接公車月台的設計,免去旅客得過馬路才能轉乘公車的不便。過去在台灣有這樣剪票口出站後五分鐘內可以轉乘公車,而且又對行人友善的設計只有在板橋公車站看到,如今台中車站也加入了這樣的概念真的必須給予掌聲。雖然很遺憾台汽客運站和舊市公車站都無法融入設計,不過政府在動線規劃上能夠開始重視轉乘旅客的步行環境,也算是一大進步了!

新舊並存的台中站現況?


台中車站高架工程採新舊並存,新站第一階段僅啟用一岸一島式月台,地面鐵道停駛後接著施作的第二月台B側與第三月台。目前月台土建部分都已完工,僅剩下月台北側路線因為和日本時代興建的台中機關庫遺址重疊,工程為了同時保存遺址而變更設計而尚未完工。
2B月台與3月台幾乎已完工
二期工程北側因遇到機關庫遺址,目前仍在施工

之前引起保存爭議的舊台中車站第二月台,依照原先的工程規劃撤除原本的第三股道,而新站建築界限也緊貼著第二月台。隨著第三月台完工,目前雨棚也都已重新安裝回去。站內僅存的兩股道未來將銜接以綠化完成的綠空鐵道,不過至今仍圍著鐵皮圍籬。舊台中站站房拆除北側增建部分後,目前也是閒置狀態,不知道主管機關是否有修復再利用的計畫?
仍等待進一步規劃的舊台中站
第二月台雨棚都已安裝回去

時至今日台中高架新站即將完工,美其名這樣的規劃是新舊並存,但實際上舊站就是被晾在一旁,完全失去車站的轉運和玄關意義。未來若要讓舊站能再次發揮其公共空間的價值,或許可以改做為遊客服務中心,透過台中人文歷史的展示讓舊站成為旅客進入台中的窗口,就能找回台中舊站的玄關意義也不一定。


在思考舊站的下一步時,向晚的舊站第一月台上,我看見鐵皮圍籬上一張張便條紙與海報,我想這或許也是一種轉型方式也不一定。車站或許不只是旅人匯集的運輸節點,也可以是思想交流的節點;車站乘載了旅行的回憶,想必應該也能容下形形色色的思想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