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縱貫南北的最後一哩:西螺大橋

紅色的桁架橋橫亙於濁水溪之上,連結彰化溪州與雲林西螺之間的西螺大橋是座頗負盛名的橋樑。這座當時的東亞第一長橋不僅是過去臺灣縱貫道路的重要關卡,同時也連結了臺中到高雄的糖業鐵道,在臺灣交通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一頁,尤其是身為大甲媽祖遶境的必經路線而成為臺灣宗教的文化地標。

串聯臺灣南北的縱貫道路


臺灣縱貫公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不過可別將他與現今的道路相提並論,當時的縱貫道路不但沒有專有的名字,同時是條沒有路基與鋪面的羊腸小徑,樣子和條登山步道差不了太多。路況差到常因路面被牛車破壞而偏離原有路徑,因而像條蛇一般不斷在地圖上扭動著。另一方面,河川是臺灣南北旅行的最大天然屏障,不但河流寬度大、且豐枯不定,即便在日本時代架橋仍是相當昂貴的工程。日本領臺後的乙未戰役,日軍為了快速掌握臺灣,軍事統治期間就靠著工兵隊進行超過百里的軍用道路整備。

這條縱貫臺灣南北的道路包含臺北基隆道、臺北臺南道、臺南鳳山道以及鳳山屏東道,安東貞美總督任內將這些道路統合成「縱貫道路」,然而速成下的縱貫道路改善並沒有隨著命名而有太大進展。直到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上台後,將日本內地的道路法「延長」才開始了縱貫道路的興建工程,1918至1925年間投入了國庫408萬6千圓、地方費35萬7千圓,完成了臺北橋、大肚溪橋、二層行溪橋等三大橋梁及工程較容易的98里道路工程。接下來的十年計畫各大橋樑與道路工程陸續完工,耗資240萬圓、長1.6公里的下淡水溪橋也在1938年12月22日通車,從基隆到屏東、長460公里的縱貫道路終於只剩下濁水溪尚未克服了。

縱貫道路的最後一塊拼圖


濁水溪是臺灣第一大河,不僅在中下游的主流寬度大,甚至還會不斷的改變河道,現今彰化溪湖附近的舊濁水溪一直到雲林虎尾的虎尾溪都曾經是濁水溪擺盪的範圍。長期以來,北斗、西螺等濁水溪中下游城鎮不僅交通連絡不易,還常受到水災所苦讓兩岸的物產無法運出。為此,虎尾、北港、東石、北斗與員林等五郡居民便組織陳情運動向總督府請願,時任西螺街長廖重光、北斗街長林伯余等地方仕紳在1936年於西螺公會堂組成架橋期成同盟會與總督府協商,終於總督府在隔年拍板濁水溪橋的興建工程。
19360526台灣日日新報上關於五郡仕紳籌組同盟會的報導

濁水溪橋工程計畫工期5年、總預算311萬圓,第一期工程由太田組以49萬4千圓得標,預計建造兩岸橋台與橋墩30座並在1938年3月開工。橋墩工程原本預定於1939年完工,但因為5-8月的豐水期無法施工,因此預計完工時程往後延了一年。然而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鋼材成為重要戰略物資,戰爭結束前只完成了部分橋墩工程。戰後在地方仕紳要求續建下,加上美援挹注鋼材與資金,縱貫道路的最後一塊拼圖-濁水溪橋終於完工通車,並定名為「西螺大橋」。
橋墩施工時的照片(19381212台灣日日新報)

鐵公路並用的桁架橋


戰後西螺大橋續建工程由機械公司、重機械廠、工礦公司承造,鋼材則是美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提供,1952年5月開工、並在1953年1月28日舉行通車典禮。當時為了籌還工程款項,因此除了部分軍警及救險車輛不收費外,其餘車輛都要徵收過橋費,其收費標準如下:「二輪機器腳踏車每車每次二元,小客車每車每次十元,大客車每車每次廿元,軍用汽車:二輪機器腳踏車及小型車一律二元。火車:客貨混合列車每次八十元,旅客列車每次五十元,汽油車每次卅元。」
竣工時的慶祝專列(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西螺大橋採用華倫式桁架(Warren truss)設計,特色是其桁架排列成多個M字形,當跨距增加時,會視情況增加垂直材支撐未承重桁架的重量。據當時報載西螺大橋全長為1988公尺(今日測量為1939公尺),為當時東亞最長的橋梁,橋上有時任行政院長陳誠所提「西螺大橋」橋名,西螺端則有時任雲林縣長吳景徽立的西螺大橋碑記,交代大橋的建設始末。西螺大橋通車後南北公路交通不再需要繞經竹山,臺灣省公路局也增開臺中-西螺間,西螺-嘉義間的路線,以及嘉義-臺中間之直達車。另外,被濁水溪分隔的糖業鐵道也因此接通,成為台中到高雄籬仔內的南北平行預備線的其中一段,至今仍可在橋面下方看到西側有因應火車行駛而特別加固的鋼樑結構。
西螺大橋桁架採用Warren truss結構
橋端的雲林縣碑和陳誠題字

美國鋼鐵公司的銘版

橋面下左側(西側)可看到因應糖鐵而加強的結構

隨著國道一號及溪洲大橋通車,西螺大橋雖然已卸下了承載旅人渡過濁水溪的重責大任,成為縣道145號上的橋樑,但七十年來西螺大橋依舊在濁水溪上守護的往來的人們。這座紅色大橋不僅見證了臺灣公路及糖業鐵路的歷史,二次大戰期間互相敵對的美、日、臺(中?)三國國旗在橋端飄揚,更是戰後各方相互合作的和平象徵。下次來西螺,不妨細細品味這座橋的歷史風韻。


順遊景點
西螺老街
丸莊醬油工廠

參考資料:
1.台灣日日新報
2.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二:沒落市鎮都曾為了保護龍脈而拒絕鐵路經過
3.張素玢,〈從治水到治山-以濁水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第60卷第4期)
4.蘭文里,〈西螺大橋的故事
5.聯合知識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