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看火車】半屏山北峰大展望俯瞰!從高雄捷運、台鐵到高鐵一次看個夠

半屏山是位於高雄左營與楠梓交界,由於東面較為陡峭、好像被切去半邊,因此得名「半屏山」。半屏山的位置就在蓮池潭北側,登山口就在台鐵新左營站附近,可說是高雄交通最方便的郊山之一。鄰近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也讓半屏山上頭可以飽覽高雄捷運、台鐵與高鐵在都會中穿梭,現在就跟著場長的腳步去看火車吧!

半屏山頂看高捷


距離火車站最近的半屏湖登山口位在站前北路路底的半屏山後巷,爬上階梯後向左沿著木棧道前進即可抵達半屏湖。半屏山的表面地質主要以石灰岩為主,從清代便有少量的石灰石開採,二戰後隨著東南水泥等企業投入才開始大規模開發。結束開採石灰石後,由於東面山坡裸露嚴重,為了避免強降雨導致地表雨水逕流太快,因此而設置滯洪池。滯洪池在長年儲水下,在高雄市政府規畫下成為半屏湖濕地公園,提供山區與城市之間的緩衝帶。
半屏湖登山口

挖水泥挖到可以養魚這句話沒想到是真的

沿著水泥鋪面的步道走過幾個髮夾彎之後就來到半屏山的稜線上,路線便大致向東北方前進,在爬上稜線也有幾處不錯的蓮池潭展望點。9:08從登山口出發起算約40分鐘後,9:47抵達位於山頂的觀景台,雖然沿途綠樹成蔭,但夏季的氣溫依然不容小覷。從山頂觀景台往西邊看,從北邊的高雄煉油廠辦公室到2009年世界運動會主場館都盡收眼底,甚至還可以看見台灣海峽。至於高雄捷運從左營出發後穿越半屏山即爬上高架段,到山崖邊緣處即可拍攝世運站至楠梓加工區之間的路線,構圖可以包含都會、工廠與體育公園等等元素,取材相當多元。
蓮池潭
山頂觀景台
一旁的三角點
高捷世運站與世運主場館
目前已指定市定古蹟的高雄煉油廠辦公室
油廠國小站與後方的都會風景

私房大展望:往半屏山北峰


兩年前造訪高雄的時候,在《鐵道情報》古總編輯分享下,場長曾試圖前往半屏山北峰的碉堡,試圖做高雄煉油廠拆除過程中的紀錄。然而,上次走的西側山腰路徑人跡罕至,光是找路就耗去不少體力,加上前往北峰的道路也缺乏指標物,在迷路之下只好先行撤退。這次就從較多人走的主稜路徑出發吧!

10:28從觀景台出發,約5分鐘到達林下的休憩空間,再往前走便遇到有指標的岔路,取右往北峰碉堡前進。
從觀景台往北峰出發!
林下休憩空間
遇到岔路往右走

10:45抵達第一個高鐵拍攝點,如果體力不夠可以選擇在此打住,若要續往北峰則取左。
拍攝點在黃色箭頭處
1307次與120次交會

11:01到達樹根纏繞的大岩壁,是這段路徑的重要地標。此處剛好有岔路往西側山腰,取右沿著岩壁繞過去後,北峰就在前方,走下鞍部繼續往北峰前進。11:07抵達了目標,北方碉堡下層坑道。
樹根纏繞的大岩壁
北峰在眼前!
北峰碉堡下層坑道

北峰碉堡坑道有三條,從正面看排列呈現「品」字形。憑藉著手機的燈光直直穿越坑道到另一端,向左轉可以看到一座廢棄的水池,過水池後立刻左轉就能往上到上層坑道的水泥階梯。鑽過鐵管下方沿著路徑往上就到了上層坑道口,爬上右側的岩壁繼續往上就能到達北峰碉堡。
下層坑道出口
廢棄的水池
階梯往上
鑽過鐵管下方
上層坑道口,往紅色箭頭方向爬上去,踏點還算清楚好爬
北峰碉堡

攝影點就在北峰碉堡頂端,一旁好心人士已備好梯子和繩索,但要爬上去還是得費點力。從北峰碉堡頂即可俯瞰整座高雄煉油廠。高雄煉油廠的前身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生產流程設計主要參考自位於三重縣四日市的海軍第二燃料廠(位置就在場長年初去過的鹽濱站旁邊),主要規劃做精製部,負責精煉自海外輸入的原油,可說是台灣石化業的起源之地。

戰後由國民黨政府接收後另組中油公司接手經營,陸續啟用加氫脫硫工廠、觸媒裂解工廠、輕油裂解廠等等設施,帶領高雄成為台灣石化業重鎮。 1980年代中油預計更新升級為第五套輕油裂解廠(俗稱五輕)之際,民間在不堪忍受長期地下水與空氣汙染下發起後勁反五輕運動,居民劉永鈴與楊朝明甚至爬上燃燒塔抗議,震驚社會,也促使時任行政院長郝柏村承諾高雄煉油廠於2015年關廠。

關廠後的高雄煉油廠因長期地下水汙染問題被列為整治場址,加上許多煉油設備都還堪用,使得中油在關廠後不斷進行拆除作業,其中最可惜的是當年抗爭運動爬上的廠區北側的燃燒塔也被拆除。至於包含日本時代留下的辦公室在內,今年6月高雄文資委員會又再指定23處歷史建築,目前廠區已有41座文化資產,希望中油在轉型的過程中能妥善規劃呈現台灣石化工業發展進程,同時以見證台灣民主歷史的角度,也能考慮重建當年震驚社會的燃燒塔。
回頭望向半屏山主峰
拆除已近尾聲的高雄煉油廠

在碉堡頂端的另一項重點就是高鐵與台鐵列車了,尤其是高鐵路線從燕巢向海側彎出,在進左營站前跨越國道一號上方的桁架橋,恰好呈現S形。台鐵方面在空氣好時,甚至可以看見列車從楠梓站出發,除了試著等待台鐵與高鐵交會外,也不妨試試看與油槽一同構圖吧。
高鐵高架橋呈現壯觀的S形
稍微用長鏡頭壓縮
111次普悠瑪號從楠梓站出站
油槽已成進入高雄前的經典車窗風景


參考資料:
探訪時間:2020.6.
完稿時間:2020.6.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告別時光】高雄市公共腳踏車CityBike騎入歷史

端午節這一天,高雄市公共腳踏車(CityBike)正式關閉所有租賃站點,結束了服務高雄市民11年的歷史!穿梭於高雄街頭的藍色腳踏車與那些曾經探索高雄各角落的日子,也終於迎來送別的這一天。

世界最早的公共自行車構想來自於荷蘭的Provo運動者在1965年提出的白色自行車計畫,希望由政府建置公共自行車系統,並限制阿姆斯特丹境內機動車輛的使用,以達到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的目的。他們也付諸行動將50輛自行車塗成白色放在街上讓民眾免費使用,不過使用者隨意棄置等等亂象,加上此舉亦違反當時法令,因而無疾而終。

一直到1995年,丹麥的哥本哈根市才首次進行了大規模城市共享自行車計畫Bycykler København。為了避免使用者盜竊與破壞,哥本哈根使用了無法與其他自行車共用零件的專用車輛,以及專用停車架,使用者還必須以投幣方式支付押金才可從架上取出車輛,經費則來自車輛上張貼的廣告,這才擁有了今日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雛形。

經過約十年的摸索,城市公共自行車在2000年代快速地在西方各大城市流行起來,成為填補公共運輸的最後一哩路。台灣同樣在世界潮流下引進其概念,分別在高雄市和台北市推動設置,並在2009年3月1日在高雄啟用20座無人自動租賃站,就在比台北Youbike早十天啟用的情況下成為台灣第一個自動化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

高雄市公共腳踏車系統是由高雄市政府環保局負責建置,初期由統立公司負責後續營運,2011年後由於統立退出經營團隊才由高雄捷運接手,並在2013年啟用CityBike作為品牌名稱。這套系統營運上採用無人自動化經營模式,透過電子票證或信用卡於中控台過卡並選取欲租借車輛即可租借車輛,且可在任一租賃站還車。目前已在全高雄設置314個租賃站,共計約5628輛腳踏車。
第一代的中控台,車架上的孔即為車輛鎖定孔

中控台操作介面

不過由於借還車過卡皆須經由中控台,因此常常在尖峰時間造成排隊狀況,直到第二代租賃站上路後才在車柱上加上電子票證感應設備。此外,雖然這11年間陸續更換過三代車輛,但都沒有裝設變速器,因此造成使用者不小的困擾。
第二代租賃站

第二代租賃站車架上新增電子票證感應區

種種使用者批評讓高雄市政府不斷面臨系統更新壓力,然而去年CityBike營運經費約6,460萬,使用及廣告收入僅約953萬,其餘經費都得靠空汙基金補貼,也讓政府無力投資更新設備。最後在韓國瑜市政府拍板下,2020年4月正式與已在7座縣市設置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微笑單車Youbike簽約,分四波關閉現有CityBike租賃站並試辦設置Youbike 2.0站點,7月1日起正式由微笑單車接手營運。
終止服務公告
在CityBike關站前已陸續設置Youbike 2.0站點

就場主每天騎乘公共自行車通勤的經驗來說,Youbike進駐高雄可說是樂觀其成。然而,並不代表CityBike在高雄的服務就沒有任何意義。場主在大學時沒有私有運具的時候,就是靠著CityBike穿梭在高雄街頭,拍攝最後的臨港線與地面鐵路風景,雖然騎乘經驗不佳卻是相當重要的回憶。雖然未來看不到這些藍色腳踏車了,但希望高雄的公共交通能在這次機會迎來更好的改變!再見了,CityBike!

參考資料: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一期一會:本世紀最後一次的台灣日環蝕

2020年6月21日午後,嘉義、雲林等地可見日環蝕的天文奇觀。因為這是台灣在本世紀最後一次日環蝕,錯過這次除非遠走他國,此生再也無法在台灣看到,在媒體推波助瀾下形成追逐熱潮。尤其台灣防疫有成,從這個月起逐步解除旅遊限制之下,也讓更多人走出戶外當個「一日天文迷」。

其實以全球可見的日蝕來說,21世紀共可看見224次,其中日環蝕就包含72次,一年就會發生2-3次日食,感覺起來並不罕見。不過為什麼會說錯過這次就再也看不到呢?日蝕的成因是因為月球把陽光擋住,所以要看到日蝕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事件發生時一定是白天。第二條件就是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然而因為月球太小了無法把照在地球上的所有陽光遮住,所以並不是所有看得到太陽的地方都會看到日蝕。月球的影子又分為完全遮蔽陽光的本影區和遮住部分陽光的半影區,本影區面積又更加狹窄,這也讓日環蝕和日全蝕更為罕見。
日蝕的分類(來源:台北天文館)
這次在網格內的區域都能看到日蝕,不過只有圖上的紅色帶子掃過的地方才能看到環蝕


上一次台灣發生日環蝕是在2012年,雖然環蝕帶恰好經過台北,不過發生時間是在日出後不久,雲還來來去去,因此並沒有引發太大的話題性。場主當年恰好參加地科奧林匹亞的的國手選拔營,在緊湊的競賽日程中也只能以簡易器材和把握早餐前的時間進行拍攝。

2012年日蝕當天早上滿滿的雲

前年跟隨《鐵道情報》上阿里山採訪時,當地社團積極向媒體團推銷此次日蝕,那時便相當期待日蝕與阿里山林鐵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可惜這一天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到阿里山共襄盛舉,只能把相機放在頂樓定時拍攝日偏食,真的是此生最大的遺憾啊!

雖然不能南下參與,但場主還是委託友人協助帶回了林鐵處製作的附日蝕觀測用濾鏡的扇子,也算是填補些遺憾吧!林鐵處的扇子巧妙的將觀測用濾鏡隱藏在吉祥物的帽子中,不僅吉祥物可愛,也不至於讓觀測孔過於突兀,場主還蠻喜歡這樣的設計的,相當推薦大家帶回家收藏。
P.S.究竟是「日蝕」還是「日食」呢?以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學術名詞辭典來說,後者僅物理與天文學使用,其餘包含氣象學在內都是使用前者。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對時囉!時間紀念日100週年

1920年日本東京天文台與財團法人生活改善同盟會為了向國民推廣守時的習慣,並改善國民生活向歐美看齊,因此將每年的6月10日訂為「時間紀念日(時の記念日)」。臺灣也在隔年由總督府引進,成為政府向民間宣導守時觀念的日子。然而,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制度是什麼時候來到臺灣的呢?時間的制定又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現今不論是鐵道或是社會的運作都已離不開時間


時間紀念日的起源

6月10日這一天是以日本目前可考證日期的史料中,最早關於計時工具紀錄的「日本書紀」天智天皇十年(西元671年)四月辛卯条:「置漏尅於新臺。始打候時動鐘鼓。始用漏尅。此漏尅者天皇爲皇太子時始親所製造也。云々。」漏尅也就是中國古代的漏刻,是一種利用水流速度測量時間的工具,史料中記載天智天皇首先結合漏刻與鐘鼓,為城下町的居民進行報時。19世紀西方航海家帶進了機械鐘錶,使得提供了更準確的時間成為可能。不過,這時的日本仍使用以日出與日落為界,將白天與黑夜各自六等分的「不定時法」,因此每一時間單位的長度會因季節造成的晝夜長短有所改變。直到1873年廢止不定時法,日本才開始使用24小時制,不過實行之初社會上普遍還是沒有「分」和「秒」的概念。
漏刻示意圖[來源:百度百科]

日本社會對於正確的時間有所意識得要從大正時代說起。日本明治與大正年間的博物學家棚橋源太郎,他在擔任東京教育博物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前身)的館長期間,對於舉辦展覽會推廣通俗知識不遺餘力。例如1916年橫濱爆發霍亂疫情時,他便首次針對疫情舉辦的「虎列拉病予防通俗展覽会」,向大眾推廣衛生與防疫知識,期間吸引了超過5萬人次參觀。1919年棚橋舉辦了「生活改善展覽会」,展示許多利用科學來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並促成了生活改善同盟會的成立。

生活改善同盟會以渋沢栄一(將取代福澤諭吉放上新版一萬元日圓紙幣的實業家)為首,聯合了政界、財金界與教育界有名人士,列出10項必須向社會推廣的觀念,以改善大眾的日常生活。第一項,便是「遵守正確的時間」。在生活改善同盟會的推動下,1920年5月16日便舉辦了以時間為主題的展覽會,內容也非常貼近大眾生活,例如女人一生花費多少時間在化妝上等等有趣問題,藉此吸引民眾了解時間的相關議題。展覽會佳評如潮,閉展日期還延後近三周,總計創下22萬參觀人次,約相當於當時東京人口的6%。

為了紀念天智天皇首次建立日本的報時制度,展覽會提供了超過5萬張傳單發放,東京天文台也提供五座標準時鐘放置於淺草、上野、須田町、日本橋、銀座供大眾校對時間。6月10日當天中午在棚橋館長帶領下,以釋放氣球進行紀念儀式,同一時間東京各地的午砲、工廠的汽笛和寺院的鐘聲響徹東京,不少人也跟著倒數迎接中午報時,可說是日本社會首次意識到「秒」在時間上的意義。正確的時間不僅讓社會的運作更有效率,同時也清楚地切分出工作與休息的時間,進一步促成社會的休閒風氣與需求。
1920年日本為了宣傳時間紀念日製作傳單,向民眾傳達守時的重要性[來源:月刊星ナビ]


標準時間在臺灣

臺灣在1895年納入日本版圖之後,日本內閣便在同年12月27日發布敕令第167號,自1896年元旦起將日本內地標準時間稱為中央標準時間,包含臺灣、澎湖、八重山宮古群島在內便以東經120度時區為準,實施西部標準時間(UTC+8),就此臺灣開始實施了現今我們熟悉的24小時制。西部標準時間一直實施到1937年9月30日才廢除,改使用日本內地的中央標準時間(UTC+9)。

在日本東京實施了首次時間紀念日活動後,臺灣總督府也在隔年推行時間紀念日推廣活動,例如夾報傳單、各級學校實施紀念演講,以及當日中午所有寺院、工廠都要敲鐘或鳴汽笛,各家鐘錶行也會在門口擺出標準時間讓大眾可以校對自己手上的鐘錶。不過在眾多紀念活動中還是發生了一件趣事,台東的消防隊為了響應活動在當日中午敲響警鐘,反而讓當地沒收到宣傳消息的台灣人以為失火了,狼狽地從家中狂奔而出,不禁令人莞爾。
1921年台東的消防隊為了響應時間紀念日,因此在中午時敲鐘。不過台灣人聽到都以為是失火了,因而從家中狂奔而出。[來源:1921-06-19 台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 臺東/時の紀念日]

時間制度的重要性不僅止於民眾有標準的時間可以安排日常作息,日月星辰的運行和地圖上的經度也都需要精確的時間測量,尤其是對往來臺灣的船隻來說,能否透過時間推算出正確的經度可說是關乎生死的問題。為了測出臺灣與日本之間的經度差,東京天文台的橋元昌矣於1906年來到臺灣。他以兩個月的時間分別在埔里和臺北與東京進行了第一次跨海協同測量,經過數個月的資料整理得出臺北測候所與東京天文台之間有1小時12分55.521秒的時差,與今日誤差僅約1秒,可說是相當準確。
日日新報上刊載了臺灣經度的初步測量結果
[來源:1908-02-19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02版 測定臺北經度]
橋元昌矣過去進行測量的埔里虎頭山,至今仍是臺灣地圖製作的基準原點

一日的長度可依據觀測天體的不同而有恆星日與平均太陽日兩種不同定義,恆星日是一顆恆星兩次經過中天子午線所經歷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4秒;平均太陽日則是太陽兩次經過中天子午線所經歷的時間,約為24小時3分56秒。不論是哪一種定義,都是藉由測量天體兩度經過中天子午線的時間。因此,臺灣總督府在1913年於負責觀測與校正時間的臺北測候所設置由英國クワク社製作的口徑3吋半望遠鏡。為了保持望遠鏡對準中天子午線,因此以堅固的紅磚作為基座穩定望遠鏡,加強時間校準的能力。

透過標準時間的實施,從火車的運行到我們的生活作息不再依靠日月運行,從而更有效率地利用時間,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雖然我們已不再需要午砲來報時,在網際網路的連結下人人隨時都可以獲得正確的時間,然而隨著社會運作漸趨複雜,在追求商業效率的同時還有多少人可以如一百年前的傳單所說的清楚劃分出自己的工作與休閒時間?或者有多少人對於流逝的時間毫不在意,每每在死線將近時無法掌握時間,成為時間的奴隸?

在時間紀念日100週年的今天,試著妥善規劃自己的作息,拿回自己的時間主導權吧!

參考資料:
井上毅,〈天文外史 刻々の100年〈前編〉「時の記念日」誕生秘話〉,《月刊星ナビ》2020.6月號
台灣日日新報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時光怪談】把6月9日當作鐵路節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又來到了一年一度的鐵路節!每年鐵道迷都會期待台鐵在這天開行特殊專車,然而今年卻因為武漢肺炎的關係,六月的一般郵輪式列車也全被取消。不過這似乎可以讓我們想想,歷史上6月9日這一天到底鐵道邊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鐵路節是在1965年由政府核定的,根據當年2月26日聯合報的報導:「我國鐵路節日定為每年的六月九日,這是省方與中央研究後決定的,並由中央公怖施行;公路節日則尚待研究。六月九日定為鐵路節日的由來,是因我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在這一天通車。」也就是說,6月9日這一天可說是和台灣鐵路八竿子打不著,1981年甚至也以此慶祝了中國鐵路百週年紀念日,台灣鐵路歷史論述是完全缺席。

不過這裡有一個小插曲是6月9日實際上並不是唐胥鐵路的通車日期,而是開工日期,可見當初制定鐵路節的人連唐胥鐵路是哪一天通車都搞不清楚啊!※在聯合報的部分,一直到1983年才有報導重新論述鐵路節緣由,更正了這錯近20年的論述:

今天是鐵路節,也是一百零二年前我國第一條鐵路興建開工的日子。

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開平礦務局為了運煤,幾經局折終於向清廷請准由唐山到研各莊之間興建一條鐵路。這條鐵路全長十八哩,採用英國制的一點四三五公尺寬軌距,也創下我國鐵路的標準軌距。

工程歷經半年完工,可惜迂腐的清朝政府,對鐵路最反感的就是會嗚嗚叫的蒸汽機車頭,開平礦務局只好用驢馬拖引車廂,比英國鐵路上馬拉車的時代至少倒退了五十幾年。

我國自建的鐵路,從清光緒七年開始,到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共築了三萬公里,遷台後,台灣鐵路委託台灣省政府代管,逐漸改進革新,由蒸汽而柴油,到電氣化。

民國五十四年政府核定六月九日為我國「鐵路節」,紀念我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的開工。

【1983-06-09/聯合報/12版/綜藝】


至於台鐵慶祝台灣鐵路周年慶則是從1987年慶祝台灣鐵路創建100周年開始,不過慶祝的日子依然是6月9日,結果卻造成進入21世紀之後各大媒體開始移花接木,訛傳6月9日是台灣鐵路的開工日。

劉銘傳玄孫女 參觀台北車站 鐵路節前夕 以先祖「想要富先修路」 鼓勵台鐵轉型
【記者楊蕙菁╱台北報導】
清朝光緒十三年六月九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鐵路在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下,於台北大稻埕開工。趕在六月九日鐵路節前,劉銘傳玄孫女劉學馥昨天前往台北車站參觀。劉學馥透露,台灣在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劉銘傳得知消息後在家中憤恨吐血而死。(以下省略)
【2002-06-08/聯合報/21版/大台北】


雖然今天和台灣鐵道歷史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今天是開發出第一輛商業實用化蒸汽機車的George Stephenson的239歲冥誕。就讓我們祝Stephenson生日快樂吧!


不過,如果可以選,大家會希望哪一天作為台灣的鐵路節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參考資料:
    聯合知識庫:
        1.1965-02-26/聯合報/02版/每年六月九日 定為鐵路節
        2.1981-06-08/聯合報/02版/鐵路百週年紀念日 展開連串慶祝活動
        3.1983-06-09/聯合報/12版/綜藝 今天鐵路節
        4.1987-06-09/聯合報/03版/台鐵慶祝創建百週年
        5.2002-06-08/聯合報/21版/大台北 劉銘傳玄孫女 參觀台北車站
    漢文版日日新報1908-04-21 雜報 鐵道全通/(一)本島鐵道沿革/(二)事業之經過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四:週年慶的起點不是1895年以前就是1945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