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舊路尋跡】日本時代的最後一座大橋:縱貫道下淡水溪橋

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聽過由飯田豐二技師主責的下淡水溪舊鐵橋,這座橫跨高屏溪兩岸的舊橋不僅是當地重要的土木遺產,長期也是屏東人回家的玄關印象。不過在昭和時代,臺灣的環島交通建設主軸開始轉向公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於是在1926年開始進行「縱貫道路改修工事」積極進行幾條主要道路改善與規格化。橫跨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的公路橋也在後續延伸計畫中完成,成為臺灣日本時代所完成最長的橋梁,亦為日本時代所完成的最後一座大型現代化橋梁,撐起了高屏兩地的交通運輸機能。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在生野團六接任局長後,一改過去鐵路擴張建設方針,開始積極進行道路改善,其中由國庫費支應之基隆至屏東的縱貫道路改良於1926年開始進行10年計畫,改善道路鋪面品質及新建現代化跨河橋梁。該計畫末期再追加了下淡水溪及濁水溪兩座大型橋梁工程計畫,其中連結鳳山與屏東之間的下淡水溪橋於1935年動工,歷時三年於1938年12月22日舉行通車典禮。該橋為懸臂式鈑樑橋(Gerber Beam,ゲルバー式鈑桁),當時核定總建設預算為250萬圓,全長1700.4公尺、有效道路幅7.5公尺,為當時東亞最長的橋梁。

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下淡水溪橋通車的報導
(1938-12-23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9版 渡初めも自動車で 東洋一の長橋開通 總督、軍司令官(代理)臨場の下に きのふ下淡水溪畔で擧式)
縱貫道人道橋通車後往來下淡水溪兩岸不用再依靠鐵道
日治修測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45)(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44)(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順應下淡水溪橋的開通,當時經營高雄到九曲堂路線的高旗自動車會社也向總督府申請延長路線至屏東,並於下淡水溪橋通車前夕獲得許可,成為首條經由下淡水溪橋的乘合自動車路線,打破了長期由鐵路獨佔兩岸交通的地位。二戰後隨著國民政府撤守臺灣,考量未來戰爭可能導致縱貫線中斷,政府遂與台糖盤點廠際聯絡鐵道,由台糖公司新建並整修後串聯成南北平行預備線,做為第二條縱貫臺灣南北的鐵道路線。1951年8月19日台糖公司於虎尾舉行試車儀式,試運轉列車於隔日0時順利抵達屏東,當時便是利用縱貫道下淡水溪橋供糖業鐵道車輛行駛。

南北平行預備線除了國防需求,更串聯了日本時代原本各自為政的糖廠
(1951-08-21 中央日報5版 台糖南北線鐵道試車順利已暢通)

不過在公路交通量日益增加下,寬度僅7.5公尺的舊橋已無法負擔高屏兩地的交通需求,因此在1975年臺灣省政府通過了五億元的預算,決定在下游側興建寬度18公尺的新橋。1978年位於下游側的高屏大橋通車,下淡水溪橋也卸下作為縱貫道路橋梁的身分,除了少數行人與車輛通行之外,主要仍由台糖公司繼續行駛糖業火車。然而下淡水溪橋在1990年接連遭受歐菲莉颱風與楊希颱風侵襲造成斷橋,在台糖產能萎縮、臺灣省公路局評估無利用價值下,公路局遂在隔年拆除這座當時有著超過五十年歷史的橋樑。

新橋在舊橋的下游側,兩座橋曾並行一段時間,地圖上也標示出糖鐵路線
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1985)(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從現地與空照圖判斷,至今下淡水溪橋僅剩南、北橋台與21座橋墩基座(屏東縣境內7座、高雄市境內14座)留存。下淡水溪橋不僅是日本時代公路建設的里程碑,近年來隨著糖鐵文化路徑受到文化部等單位重視,這條僅存殘蹟的舊橋卻沒有獲得相對應的關注,實在相當可惜!希望未來在文化路徑串聯下,能夠重新並完整地述說沿線各個資產的故事。

空照圖上仍可看見橋墩殘跡
臺灣通用正射影像【NLSC】(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高雄端橋墩部分位於曹公圳取水口附近,圖為北端第3座橋墩
由右至左為北端第4~6座橋墩
北端第1座橋墩
北端橋台現況
北端橋台引道現況,上頭被欄杆圍起來似乎想規劃作為公園
連接北端橋台的舊縱貫道
由左至右為南端現存第1~5座橋墩基座,左邊則是第三代高屏大橋
南端現存第7座橋墩基座
南端現存第6座橋墩基座
南端現存第1座橋墩基座近照
南端橋台上還留有一部份原始欄杆
從南橋台上望向橋墩殘跡
南端橋台與卵石構成的引道

(2023.6.2.更新)
由場長和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向屏東縣提報的縱貫道下淡水溪橋屏東端殘跡,今日接獲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不予列冊追蹤的通知。縱貫道下淡水溪橋不但是日本時代完成最長的一座公路橋梁,過去也是糖鐵跨越高屏溪的重要路線,無奈在1990年風災後遭到公路局拆除。

縱使因為橋梁本體不復存在而未能獲得大多數現勘委員肯認其價值,但仍有委員提醒可後續調查這座橋梁的鐵道文化價值。在此,場長要呼籲文化部所進行的「糖鐵文化路徑」計畫應將這座橋納入調查研究,整合現存不多的糖鐵殘跡指定為跨縣市的文化景觀,才能讓後人清楚知道臺灣曾經非常龐大的產業交通網絡的樣貌。

參考資料:
    1.臺灣日日新報
    2.中央日報
    3.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4.蔡龍保(2007),日治時期臺灣道路改良事業之展開(1926-1936)

探訪時間:2021.5.
完稿時間:2021.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