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舊路尋跡】內灣線源由考:台灣水泥竹東廠專用線舊線踏查

位於臺鐵內灣線上的竹東鎮,除了是前往新竹內山的交通要道,更是新竹山區豐富的石灰石、煤礦、矽砂等礦藏的集散地。近年由檔案管理局數位公開的〈竹東支線建築工事簡要說明〉檔案,意外揭露鐵道的興建者是台灣電力公司,也就是日本時代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究竟台電為何會插手內灣線建築工程?這可能和這次要踏查的鐵道舊線有很大的關係。

台灣水泥竹東廠前的公車站牌

因水泥而生的鐵道?

1930年代世界陷入經濟大恐慌之中,日本政府為了穩定經濟與軍事物資需求,因而提出了生產擴充政策,加強本地的工業生產製造。不過由於日本也很依賴海外重工業產品,加之中日戰爭開打而來的經濟制裁,迫使日本內地調整工業生產區位,將需要使用大量電力的電化工業轉移到用電相對沒這麼吃緊的臺灣和朝鮮。因應工業移入造成用電需求增加,台電則在1940年代展開了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於大甲溪上游建造多個水壩來攔水發電。

然而,當戰爭因珍珠港事件升級之後,海上交通風險大幅提高,缺乏原物料的臺灣也開始面臨物資斷航的困境,其中一項短缺的物資就是不論工廠或是各項土木工程都需要的水泥。在臺日資水泥企業紛紛將內地舊有設備移來臺灣增加產能來應付島內需求,台電為了穩定大甲溪發電計畫所需資材來源,因此與南海興業在1942年合資成立南方水泥株式會社(南方セメント工業株式會社)自己來生產水泥,這座水泥廠也就是後來的台灣水泥竹東廠。

雖然說預計1943年底水泥工場可以竣工,但因戰時缺工料,實際上不明
《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8)1943-04-16夕刊2版 南方セメント會社工場 本年末には竣功

考量到南方水泥的目的是供應臺中的大甲溪發電廠工程,日本時代興築新竹到竹東的鐵道很有可能就是這個水力發電事業龐大資材運輸系統的一環。戰後臺鐵的〈竹東支線建築工事簡要說明〉(檔號:0035/017/004)檔案在沿革中提到竹東支線是在1944年興築,當時已完成路基46%、一座隧道的導坑完成95%,台電已在鐵道興築投資臺幣194萬6000元。不過關於這段描述仍有幾個疑點,第一是檔案中提及總督府交辦的第1431號指令並未見於1944年12月的臺灣總督府官報,第二是中央研究院的新竹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中1940年繪製的〈新竹市五萬分之一地圖〉仍將新竹到竹東的鐵道畫出來。雖然第二疑點從1945年航照可以看到在縱貫線分歧點附近的完成度並不高,地圖可能畫錯,但實際上這條鐵道在日本時代的興辦分工與工程進度,還是需要更多史料出土才能知道細節。

戰後臺鐵針對未完成的竹東支線來由的說明
〈竹東支線建築工事簡要說明〉(檔號:0035/017/004)
從1945年竹東線分歧點空照來看,的確完成度不高

尋找台灣水泥竹東廠專用線

如前所述,台灣水泥竹東廠的前身是南方水泥的竹東工場,當時是由東洋產業、南海興業與台電三間公司發起,目的是為了供應大甲溪發電計畫的水泥資材。水泥工場的原料來自於關西的赤柯山和橫山一帶,原料搬運則是利用索道將石灰石從礦區送到九讚頭,再由軌道跨越上坪溪、油羅溪到竹東下公館一帶的工場,不過值得提醒的是這兩座橋的位置應是現今的台3線公路橋梁,而不是台鐵的鐵路橋。至於水泥廠和竹東站之間則有一條1.3公里左右的專用線連絡,全線為單線非電氣化,不過現今已隨著水泥廠停工後停駛,成了一條來到竹東可以進行踏查的廢線。

竹東車站與台泥竹東廠之間以專用線(黃線)連接
(圖片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47年航照)

這條廢線起點在竹東站東邊的竹東鐵道親子公園旁,公園的位置是內灣線與專用線夾成的三角形區域,專用線路廊則用竹子形狀的水泥護欄圍起來,仔細一看在雜草之下還有鐵軌。

竹東鐵道公園基本上是利用兩條鐵道之間的畸零地所開闢的公園
軌道與路廊意外地保存良好(往竹東方向拍)

隔著北興路對面的專用線路廊則已經沒有鐵軌的蹤跡,當地商家也把空地用鐵圍籬圈成停車場。穿越停車場之後來到大明路,路廊從鐵工廠的左側圍牆邊經過,同樣也是一整片雜草。我伸長了鏡頭尋找,勉強才在雜草間隙中看到鋼軌的鐵鏽色。

跨越北興路之後的停車場就在舊線路廊上(往台泥方向拍)
從大明路望向路廊滿滿的雜草(往台泥方向拍)
草叢中隱約可以看到鐵軌(?)

由於雜草實在太長,所以我繞路走到下一個與道路交叉的位置,也就是中山路。中山路以北的路廊也是相當完整,不過目前是被當地居民搭建棚架,做成菜園的狀態,至少比不知道會不會有其他動物的雜草好多了。在菜園中仔細一看,我發現地上的石頭頗像是道碴,路旁也有疑似枕木的遺物。

路廊被改為菜園(往竹東方向拍)

看起來很像道碴的石頭
咦?枕木?
看起來像是草叢,但從左邊可以鑽入菜園(中山路往竹東方向拍)

回到中山路上,繼續往台泥方向前進。在中山路南側雖然也是長滿樹林,但只要繞過去就能看到一塊空地,地上的鋼軌清晰可見,一旁還有用鋼軌製成的圍欄。沿著清晰的鐵軌一直走到底會到一處工廠前,沒想到才一接近工廠,裡頭的狗馬上衝出來,我也只好繞道而行。

繞過樹林後鋼軌終於出來打招呼(往竹東方向拍)
往另一頭看更明顯(從雞林里4鄰的巷道往台泥方向拍)
工廠前的路線也很明顯(往台泥方向拍)
為了躲狗只好走旁邊的並行道路,右邊的圍牆是中山國小操場圍牆(往台泥方向拍)

遠離工廠之後,狗還是不死心地一直叫。沿著並行道路繼續走,終於有階梯可以回到鐵路路面上,旁邊剛好有一座土地公廟。只見前方又變成菜園,更前方也長滿了樹林,我決定從並行道路前往台泥廠區遺址。

路線旁的土地公廟(復興路56巷底福德亭)
土地公廟前路廊也已經被當地居民再利用(往台泥方向拍)
中正路84巷底溝渠,鐵橋右端往台泥

沿著並行道路來到工業路,除了鐵路的痕跡早就看不到之外,對面的廠區也已經蓋起住商混合大樓。根據網路上搜尋到的說法,2000年左右政府不再展延台泥礦區的開採權,使得台泥陸續將可用設備轉移到東部,舊廠則在2010年拆除殆盡,土地經過重劃之後出現住商混合區和公園,已經完全看不出來當年的榮景。

臺灣水泥公司竹東廠專用鐵路線舊照
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工業路旁的草叢是鐵路路廊
對面已經蓋起住商混合大樓
廠區已經完全被重劃了

目前只剩下一旁的「台泥前」公車站作為這個工業聚落曾經存在過的證明,或許未來隨著竹東的城市轉型,站名也會跟著改名也不一定。過去因山區豐富的礦產原料,聚集了水泥、玻璃與石化等工業,加上有效率的鐵道運輸帶動當地工業發展。雖然傳統工業逐漸沒落,但帶來的人才與技術,持續讓新竹成為北臺灣的重要工業城市,今日更在國際間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要追溯新竹的工業歷史,應當是以內灣線鐵道為骨幹,系統性地保留這些產業留下的痕跡,才能讓這部故事說得完整且豐富吧。


參考資料:
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17)1942-05-05日刊2版 南方セメント 近く創立總會
  (昭和17)1942-06-21日刊2版 南方セメント來春迄に竣工
  (昭和17)1942-12-19日刊2版 南方セメント會社
  (昭和18)1943-04-16夕刊2版 南方セメント會社工場 本年末には竣功
工藤耕一,〈臺灣に於けるセメント工業〉,《臺灣金融經濟月報》1943年2月號(臺灣銀行,1943)
〈臺灣省政府交通處鐵路局建築內灣支線〉(1950-07-15),《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38-01309。
高淑媛,〈台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成大歷史學報第29號(2005年6月),p.165~214
許峰源,〈奔馳七十載:內灣線的興築與產業脈動〉《檔案樂活情報》No.171(2021)
《台泥竹東廠之憶昔與懷舊》

探訪時間:2022.8.
完稿時間:2022.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