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前陣子在X上追蹤不少日本天文和太空機構的關係,動態牆上不斷推薦我去看「深宇宙展」。這次剛好藉著去富士山看月食的機會,順道經過東京,去日本科學未來館一探究竟。
「深宇宙展」是由位於東京台場的日本科學未來館、NHK及東京新聞所主辦的特展,展期從7月12日至9月28日,成人票價是2200日圓。隨著世界各國的太空商業與科學研究發展日益蓬勃,2024年H3火箭成功發射之後,日本的太空發展也正式進入下一個世代。此次特展便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日本國立天文台等機構合作,透過模型和實體物件展示日本從火箭、人造衛星,到月球、火星的探測計畫,讓觀眾對於日本從現在到未來的太空發展有深刻的了解。我到訪這天恰好是周日,儘管特展門票不算便宜,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家庭都攜家帶眷來看展,花了大約十多分鐘才終於排隊進去。
特展分為四章,分別以宇宙開發的最前線、在月球拓展人類的活動、火星探查,以及更深遠的宇宙。在看完開場的影片之後我進入第一章的展區,2024年成功發射的H3火箭整流罩1:1模型便抓住了我的目光。H3火箭是繼H-IIA火箭之後,JAXA推出的下一世代火箭型號,帶著H-IIA火箭發射成功率達98%的經驗,H3火箭在整備時間和發射成本都更為降低,讓日本強勢趕上近年的太空熱。現場以H3火箭為核心,不只是模型展示而已,還有JAXA收藏的日本第一支實驗用火箭:鉛筆火箭實物,還有真實的整流罩、管線保護套、鋼板等等零件可以讓觀眾真實觸摸體驗。除了真實的火箭零件之外,第一章展區另一個看點就是日本企業家前澤有作在2021年前往國際太空站旅行時,返回地球所使用的太空艙和太空衣實物展示,對喜愛太空旅行的朋友來說肯定是不能錯過的展品。
![]() |
H3火箭整流罩實體大模型,內部是火箭載運衛星的空間 |
![]() |
H3火箭是JAXA下一世代的太空運輸主力 |
![]() |
會場展示許多火箭零件可供觸摸和感受它們的重量 |
![]() |
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從國際太空站返回地球時使用的太空艙,外觀因與大氣摩擦而呈現紅黑色 |
來到第二章和第三章,展覽將目光轉向地球以外的月球和火星。除了甫於2024年初成功讓日本躋身登月俱樂部的小型月球探測器SLIM模型之外,為了響應加入美國主導的阿提米斯載人登月計畫,展場也展示了預計在計畫中使用載人月面車的大型模型、試驗用輪胎等等。而在火星展區,策展方利用大型螢幕帶著觀眾飛越火星上的水手大峽谷,看見火星上曾經有水流過的地形,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而日本亦即將在明年開始MMX火星探測計畫,目標是採取火星衛星上的土壤樣本並帶回地球,若成功將會是太空史上第一次達成帶回火星系統樣本的壯舉。
![]() |
大螢幕上的影像帶著觀眾飛越火星 |
![]() |
未來預計使用在阿提米斯任務的月面車模型,非常巨大且壯觀 |
最後的第四章,觀眾跟著隼鳥號探測器的腳步,朝向更加深遠的小行星帶前進。JAXA的隼鳥號和隼鳥二號探測器過去曾分別成功從糸川小行星和龍宮小行星取回土壤樣本,這次的展覽特別將兩個小行星的土壤粒子展出。這些黝黑的小粒子經過上億公里的旅程來到地球,沒想到我現在能夠透過顯微鏡放大,仔細地端詳上頭的特徵,或許這就是我和天上的星星最近的距離吧。
![]() |
日本從龍宮小行星帶回的粒子 |
![]() |
從龍宮帶回樣本的隼鳥二號模型 |
從400多年前伽利略首次使用望遠鏡觀察星星以來,我們不斷將視野望向更深的宇宙。上個世紀在太空科技的發展帶領下,我們也透過各式各樣的探測器實際抵達了那些在天上不停運轉的行星。除了太陽系的探測之外,透過ALMA陣列等大型望遠鏡計畫,人類未停下腳步,持續將目光放向更遙遠的宇宙,甚至終於看見了黑洞的真實面貌。我們還能飛多遠、看得多遠?或許就是展覽最後要給觀眾帶回去的疑問。我想,「深宇宙展」不只是傳遞最新的太空科技與天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觀眾知道宇宙深處無限的可能性。
![]() |
ALMA陣列的其中一台望遠鏡模型,會場也有展出其鏡面的一部份實物 |
儘管臺灣近年也參與不少國際天文觀測計畫,但回到基層教育現場,我們似乎仍停留以實用為目標的知識傳遞,甚少讓孩子去認識未來的可能性、去指引他接近夢想的路徑。此次看完「深宇宙展」之後,我深深認為這是我們教育及社會中最為缺乏的一塊。即使臺灣的科技實力再強大,沒有夢想、放棄挑戰最難事物的社會,終究只會停滯並等著被別人超越。雖然這次特展的展期只到9月28日,但接下來自10月18日起為期三個月,展覽將移師愛知縣的豐田市博物館,歡迎大家抽空到日本來感受宇宙深處的無限可能性。
更多時光土場的富士山月食之旅
【時光土場】富士山血月攝影之旅:行程安排與月全食拍攝分享
【時光土場】深宇宙展:太空艙、月面車、小行星粒子......一窺日本最新太空計畫發展
探訪時間:2025.9.
完稿時間:202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