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度、日本稱為「萬國博覽會」的世界博覽會於日本大阪登場,展期從4月13日一路到10月13日,來自世界各國的國家和國際組織都聚集至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軟實力。雖然臺灣不是國際展覽會的會員國,但這次我們還是用民間企業的名義在會場設置了我們自己的展館。趁著家人都有空,我便帶著家人一同前往,當作一次的孝親旅行。
![]() |
萬國博覽會吉祥物脈脈歡迎著各國遊客的到來 |
萬國博覽會門票與交通
這次的萬國博覽會門票主要採用線上購票方式,除了官網之外,也可以透過臺灣的旅行社購買。購買門票後,來到官網登錄會員就可以參與場館時段抽籤,網站會在參觀前兩個月、一週分別抽一次,不過這次敲定行程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半月前,所以只剩下行前一週的最後一次抽籤機會。雖然最後只抽到一個場館,但幸好是這次代表臺灣的TECH WORLD館,可以實際到自家場館捧場。
大多數人前往會場的方式都是搭乘大阪地下鐵。日本官方為了這次的博覽會,特地將大阪地鐵中央線往西延伸,並在會場所在的人工島上設立夢洲車站。近年因應多元支付方式興起,大阪地鐵的驗票閘門也引進了QRcode、信用卡等支付方式,節省乘客現場買票或是得另外準備電子票證的麻煩。
不過說到大阪地鐵就得提醒大家。這次在網路上張羅門票的時候,剛好旅行社有在商品頁面推出與大阪地鐵周遊券合購的方案,於是我便順手購入。然而沒想到到了當天早上,周遊券卻無法讓我啟用,仔細閱讀兌換券才發現兌換截止期限居然設定在購買日後一個月,而非平常購買JR周遊券的三個月。回頭去看商品頁面的注意事項,萬博門票的說明占去大部分版面,只有點選方案訂購按鈕旁的注意事項才會看到地鐵周遊券兌換期限只有一個月的說明。雖然理性上知道是自己沒看清楚,但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行前兩個月就能抽展館的萬博門票,居然會和兌換期限只有一個月的商品綁在一起賣,而且還沒有設下詢問旅行日期的防呆機制,害我整趟旅行的心情都被打壞。
儘管周遊券沒得用,我們還是搭著地鐵往會場出發了。搭上車之後,令人驚訝的是明明當天是週間的上班日,不管是車上、入口都是滿滿地要前往萬博參觀的遊客,讓我們光是排隊進場就花費超過半小時。在晴朗的酷暑下等待安檢,真的是讓人難以忍受。
![]() |
新開設的夢洲站是往來萬博會場的主要地鐵站 |
日本漆器工藝的展現:夜晚的地球館
好不容易入場之後,我連忙刷手機的抽籤頁面看看去參觀TECH WORLD館之前,還有哪些館可以搶到名額。然而,不管我怎麼刷畫面,釋出的名額都不夠一次讓我們三個人一起進場,試了一陣子之後我進入半放棄狀態。我們像無頭蒼蠅一樣在東門廣場附近繞了許久,只逛了NTT Pavilion、住友館的自由參觀區域,以及到官方紀念品店搶購戰利品,接著就到便當店找個位置吃午餐。因為家母看到長長的隊伍便不想排隊,所以我們決定沿著環形的大屋根移動,一邊尋找不用排隊的展館,一邊往TECH WORLD館前進。
![]() |
環繞會場的大屋根使用木材榫接而成,十分壯觀 |
在移動途中唯一發現不用排隊的展館,就是「夜晚的地球館(夜の地球 Earth at Night)」。展館內的核心展品就是一座黑色的地球儀,上頭依照太空中拍攝的夜晚城市燈火位置,用金色的漆一一點上。這座精心製作的地球儀來自日本北陸地區的能登半島,使用的上漆技術便是當地十分有名的輪島塗工藝。製作過程前前後後耗費五年時間,中間還幸運躲過2024年元旦強震與海嘯的破壞,終於製作完成。
除了讓人敬佩精巧的工藝沒被強震打敗,展館中也陳列著七寶燒、高岡銅器等工藝品,不得不讓人在黑暗的展館中眼睛為之一亮。這座展館居然不用預約也不用排隊,實在是讓我覺得奇怪。真的應該多多推薦大家來親眼看看如照片般寫實的夜晚地球儀!
![]() |
使用輪島塗描繪的夜晚的東京空照圖 |
![]() |
以傳統工藝描繪地球的夜空,精細地令人讚嘆 |
中央山脈下的科技島:TECH WORLD館
我看時間差不多,我們一行人便來到TECH WORLD館前排隊掃描驗證門票。TECH WORLD館名為科技,但卻巧妙地利用縮寫TW來代表臺灣這個在世界上不被看見的國家。展館的外觀運用層層疊疊的銀灰色建材,並以綠色的大理石材點綴其中,讓人聯想到臺灣島上經過百萬年板塊擠壓而生的群山。走入展館之後,工作人員配發每人一個心律手環,接著便帶我們進入TECH WORLD館的世界。
![]() |
TECH WORLD館外觀以中央山脈的層巒疊嶂為概念 |
TECH WORLD館設置了「生命」、「自然」、「未來」三大劇場。在這趟旅程最初欣賞的生命劇場以臺灣豐富的生態為主軸,利用560個平板螢幕呈現的機械花,搭配上中央的投影立柱進行展演。畫面中臺灣黑熊、百步蛇、五色鳥等等我們所熟悉的生物穿梭其間,蟲鳴鳥聲、颳風下雨的雷聲交錯,最後由有「撞到月亮的樹」之稱的臺灣杉壓軸,展現這座島嶼堅毅的生命力。第二站自然劇場在鹿野忠雄、劉克襄等自然作家描繪的臺灣群山文句導引下,以臺灣最高的玉山日出及雲海為開場,穿插高畫質的影片及光影藝術呈現高山的風景與農業休閒景色。最後的未來劇場則是搭配體感互動讓觀眾打開晶片,透過動畫影片呈現未來的科技生活面貌,並帶出其中不可或缺的晶片來自一座科技島的訊息。
而在三個劇場節目之間,展館內也安排了臺灣特產的蝴蝶蘭,以及使用臺灣歷史上的47件國寶級藝術品的故宮AI藝廊作為節目之間的串場展項。到了導覽旅程的最後,觀眾可以將心律手環的資料上傳,由系統根據你在三個劇場的感動程度推薦最適合你的臺灣行程與景點。在出口附近的紀念品店則販售了臺灣風格的茄芷袋、大同電鍋等文創小物,以及來自臺灣的零嘴、珍珠奶茶等等,向世界介紹臺灣的美味。至於參觀的感想嘛......留到最後的結語再說吧。
![]() |
用560個平板打造的機械花配合中央立柱投影,呈現臺灣豐富的生態 |
![]() |
結合體感互動的晶片牆 |
![]() |
蝴蝶蘭花瓣噴上應景的官方吉祥物脈脈 |
![]() |
現場展示著臺灣引以為傲的晶圓 |
![]() |
相當具有臺灣特色的小豬撲滿 |
西側展區:超大鋼彈和JAXA
離開TECH WORLD館之後,我們又再回到無頭蒼蠅的模式,往西側廣場移動。沒想到才剛離開大屋根下,巨大的鋼彈模型就出現在眼前!看了鋼彈館入口的入館說明,正好下午3點會開放現場抽籤,時間也快到了我便停下來試試手氣。可惜最後還是眼睜睜看著畫面上的「O」,怎麼點選都沒空位。
![]() |
巨大的鋼彈模型非常吸睛 |
由於天氣過於炎熱,再加上家母體力不支,到了這裡已經疲累到對參觀展館興趣缺缺,只想回市區採購後進旅館早點休息。於是,我只好先放著她在大屋根下休息,約好我去西側的未來村參觀最後一個攤位就回市區。
未來村聚集了生醫、材料等等各個不同領域的機構和企業,在一個個小小的空間中展示他們的研發成果。身為一個從小就對天文與太空有興趣的天文迷,行前正好聽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也有來擺攤,所以便計畫專程跑一趟來看看。這次JAXA的展示以月球探索為主軸,展示的東西包括日本首架成功登月的探測器SLIM的模型,以及未來預計將應用於美國阿提米斯計畫的無人漫遊車、具居住機能的載人月面探查車等。
另一旁的投影螢幕上,JAXA特別請現任國際太空站的船長大西卓哉錄製影片來和觀眾打招呼。船長自述自己從小就有宇宙夢,因此大學就讀航太科系,後來也成為民航機師,但碰巧有一天看到JAXA招募太空人,於是便投入徵選並成功通過考驗成為夢想中的太空人。他也以他自己的故事來鼓勵觀眾追逐夢想,看了真的很感動!
![]() |
大西太空人在太空站中和觀眾打招呼,並述說自己的心路歷程 |
![]() |
日本第一架成功登月的探測器SLIM的1:4模型 |
結語
這次的萬博聚集了上百個國家和組織來參與,光是會場面積就相當廣大,人潮也是絡繹不絕,完全感受不出來這是被本地人看衰的博覽會。這次不但入館抽籤手氣十分不佳,還帶著一個不常走路、不想排隊、續航力不佳的旅伴,到最後只能把萬博當成各國特色現代建築博覽會來看待。雖然早有心理準備沒辦法看到太多東西,但實際遇上還是不免有些失落感。如果還有下次的話,或許自己一個人行動和抽籤都會比較方便吧?
![]() |
各國的萬博展館設計都相當具有特色,宛如建築大展 |
除了沒有機會看到更多展館讓人失望,代表臺灣的TECH WORLD館也不約而同地讓我和家母都感到有些失望。先說優點,TECH WORLD館的確成功用現代科技把臺灣的自然美景與豐富生態帶到大阪來,尤其是在生命劇場聽到五色鳥的叫聲特別引起我的共鳴。不過,缺點也是在太過於強調虛擬與科技這一點上。
對我來說,我比較期待看到的是藉由實體物件,向世界介紹本國的工藝、科技與文化,可惜的是TECH WORLD館除了蝴蝶蘭、晶圓之外並沒有太多實體物件展示。儘管晶片做為我們的強項工藝放在核心展示毋庸置疑,但我在看完未來劇場的影片後總覺得以臺灣人的角度來說缺少了點挑戰極限的夢想擘劃。畢竟這些晶片最後都變成是幫助別人成就夢想的零件,而不如夜晚的地球儀、實際登上月球的探測器那樣是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做出的成品。
而在虛擬展示手法上,故宮AI藝廊更是大踩我這個創作者的紅線,螢幕上應用的素材包括郭雪湖的〈南街殷賑〉、黃土水的〈水牛群像〉等等國寶級藝術品,明明是可以好好介紹臺灣歷史與文化的機會,結果策展方卻大玩生成式AI將這些作品搭配都會風的快節奏音樂,在螢幕上捏得面目全非。不禁令人想問,如果想用影片呈現不同年代臺灣的風景演變,難道不能找現代的畫家來作畫嗎?非得要用生成式AI這種廉價的方式來呈現?
![]() |
AI藝廊使用國寶級藝術品進行生成式展演,看在創作者眼中真的很不是滋味 |
板上不少萬博的掃雷文提到令自己失望的外國展館時,都會把「都在看影片」當作理由。不禁讓我想起百年前的博覽會,各家要不是展出自己的珍禽異獸,就是如交流電大戰中能夠改變世界的發明。多媒體科技理應是輔助策展者呈現展品及理念的手段,如今卻反客為主,過度仰賴多媒體科技而輕忽實體物件能帶給觀眾的更真實互動與感動。或許參觀萬博最大的感想就是時代真的已經不一樣了,但這並不是稱讚意味。
番外篇:We Taiwan在大阪
除了在萬博現場的TECH WORLD館之外,文化部也趁著各國遊客聚集大阪的機會,舉辦為期19天的藝術展演。主辦方不但找來臺灣多個代表性表演藝術團體在大阪進行藝術展演,也在大阪公會堂等地舉辦介紹臺灣文化的靜態展示。這趟旅行剛好讓我們趕上展覽的最後一天。在大阪公會堂舉辦的臺灣文學展剛好辦在三樓的特別室,策展主題選擇農曆七月應景的神怪文學,取材的文學作品包含原住民、民俗故事和大眾鬼故事等等,相當具有特色。
![]() |
大阪公會堂前的活動吉祥物A-We |
![]() |
公會堂特別室的壁畫剛好是描繪日本的創世神話,與臺灣文學展的神怪文學不謀而合 |
不過這次的展演活動卻因為在野黨在國會聯手刪除了媒體宣傳預算,讓主辦方陷入只能辦活動卻不能宣傳的困境。幸賴滅火器主唱楊大正及吳念真導演號召民間募資,才為主辦方籌到宣傳經費,讓活動吉祥物A-We的氣球可以在公會堂前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希望經過這次萬國博覽會後,能有更多海外遊客更加認識我們這個自由、包容多元文化的國家。
![]() |
願臺灣能繼續自由飛翔 |
探訪時間:2025.8.
完稿時間:202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