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時光土場】九二一大地震的見證:石岡水壩|水水台灣(六)

俗稱九二一大地震的集集地震至今已經過了26年。當年出生的小朋友大多都已經出社會,也就是說社會上有很大一群人完全沒有關於這場臺灣史上經濟損失最慘重震災的經驗。經過26年的歲月,這塊土地上還留有多少關於這場震災的痕跡?這次的臺中旅行,我特別到了大甲溪的中游,拜訪深深烙下九二一傷痕的水壩:石岡水壩。

臺中自來水主要來源的石岡壩同時也見證這座城市的傷痛歷史

臺中的水源命脈

石岡水壩位於大甲溪中游的石岡區,從國道四號終點下交流道之後,沿著台3線走不到十分鐘就能抵達。大甲溪上游的水壩興建由來已久,其歷史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但有別於上游水壩主要用作於發電,為了供應農業、民生及臺中港的工業用水,因此由臺灣省政府斥資4.8億元、耗時三年,於下游興建石岡水壩,並刻意選在1977年10月31日蔣介石誕辰日舉行啟用儀式。

石岡壩落成蓄水時,吸引不少人前來參觀。取自《中央日報》3版,1977.10.16.

石岡水壩落成時全長352公尺,為一座設置18座水門的鋼筋混凝土大壩。根據當時的報導,這座水壩是由國人自行設計與建造,還較原先計畫提早兩個月完工,有效蓄水量達270萬立方公尺,估計每日可提供42萬噸的用水,可提供14300多公頃的農田灌溉使用。儘管當地政府對於水壩帶來的供水穩定及觀光效益樂觀看待,但想必當時沒有人想到在落成二十多年後,這座橫跨大甲溪的水壩會遭遇巨變。

橫跨大甲溪的十多座水門一字排開十分壯觀
位於壩頂附近的石岡壩落成紀念碑

九二一的烙印

1999年9月21日凌晨1:47,當不少人還在睡夢中時,一陣天搖地動震撼了全臺灣島上的居民。造成這場地震的車籠埔斷層錯動之後,在地面造成從南投到苗栗、長達85公里的破裂面。而在車籠埔斷層附近的石岡水壩,在16號閘門附近左壩座隆起約10公尺、右壩座隆起約2.2公尺,因而造成水壩右岸端三座水閘門嚴重毀損。

站在右壩座上,可以明顯感受到兩邊地層錯動造成的位移
因九二一地震損壞的水閘門

為了避免水源中斷導致災區的二次傷害,自來水公司緊急調度鯉魚潭水庫的水源,並協調農業水權及台電發電用水進行調度,同時搶修受損的輸水管線,終於在該年9月底恢復大臺中地區的供水。經過水壩緊急搶修工程後,石岡水壩也在12月底恢復引水功能。

地震災後,相關單位保留了當年受損的三座水閘門,將附近重新整理成石岡壩地震紀念公園。園中以劈成兩半的石頭做成的石碑,做出車籠埔斷層通過的意象。遊客可以走過兩半岩石中間的參觀步道,回到地震發生當下的時間與位置,透過當地陳列的扭曲鋼管遙想當年地震的威力。

地震紀念公園內使用劈開的岩石象徵在地表破裂的車籠埔斷層
九二一地震當年遭到扭曲的豐原淨水廠供水幹管

如今,石岡壩仍是臺中市民假日散步踏青的好所在。不過,生在太平洋火環帶上的臺灣,我想我們必須得時時刻刻記住大地震總有一天會到來,而我們也得做好準備,才能好好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

參考資料:
〈充分供應臺中地區用水 省府決投巨資 興建石岡水庫 預定在十一月正式開工〉,《中央日報》3版,1974.8.26.
〈石岡壩昨蓄水 大甲溪水資源充分開發 中部地區給水及灌溉享用無窮〉,《中央日報》3版,1977.10.16.
〈石岡壩啟用 每天可供水四十二萬噸〉,《中央日報》6版,1977.11.1.

探訪時間:2025.6.
完稿時間:202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