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初下訂機票、計畫立山黑部之旅時,原先只針對富山縣規劃行程。但在8月下旬JR東日本意外宣布配屬在群馬車輛中心、平時擔負觀光臨時列車牽引任務的電力機車與柴油機車共5輛要在11月底引退的消息。於是,我在翻越了立山之後從長野搭乘北陸新幹線再度來到群馬,想趁著這次機會為這些老車做最後的送行。
群馬的五輛國鐵機關車引退在即,翻山越嶺也要來見最後一面 |
我在年初下訂機票、計畫立山黑部之旅時,原先只針對富山縣規劃行程。但在8月下旬JR東日本意外宣布配屬在群馬車輛中心、平時擔負觀光臨時列車牽引任務的電力機車與柴油機車共5輛要在11月底引退的消息。於是,我在翻越了立山之後從長野搭乘北陸新幹線再度來到群馬,想趁著這次機會為這些老車做最後的送行。
群馬的五輛國鐵機關車引退在即,翻山越嶺也要來見最後一面 |
在城市當中除了斑馬線之外,對漫步在街道的行人而言跨越大馬路的天橋也是重要的通行廊道。除了通行之外,有著獨特風景視野的天橋也走進影視作品之中,成為市民記憶座標之所在。然而,其中最有臺北代表性的天橋──和平新人天橋卻在10月底突襲公告將自11月4日封閉拆除,除了引起附近居民強烈抗議,也掀起大眾對於天橋文化與人本交通的論戰。
許多影視作品中的天橋在10月底突襲公告不到一週後拆除,引起周邊居民發起守護行動 |
(2024.11.19.更新)在守護團體提出文化資產審議,並以一周的時間被文化局光速審成不列冊追蹤後,拆除團隊隨即封閉天橋於當晚進行拆除作業。蔣萬安市府此前面對議員質詢信誓旦旦要先改善地面交通,再評估是否要拆橋,如今地面交通都還未改善卻要行人以肉身與車拚搏。面對持續不修復大巨蛋漏水的遠雄毫無辦法,卻在踐踏留橋民意上展現驚人效率,言而無信、欺善怕惡的寶寶市長就是蔣萬安的歷史定位。
天橋──或稱為人行陸橋──在臺灣做為行人穿越設施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日本時代,不過直到戰後初期興建的天橋仍是以跨越鐵道為主,避免行人任意穿越具有專用路權的鐵道。隨著都市發展與私有機動車輛普及,過往人車混雜的臺北市道路交通狀況日益惡化,亟需適當的交通管理作為。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之際,時任行政院長嚴家淦在前往韓國考察後,見識到首爾的大街道都會架設鐵架天橋供行人穿越,整體交通秩序良好令他感到驚豔。嚴家淦認為這種天橋價格便宜,慶典時還可以當作牌樓,因此回臺後特別交代時任市長高玉樹研究可行方案。
位於富山縣的立山以海拔三千公尺上下的連峰構成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孕育的立山信仰更讓他與富士山、白山並列為日本三靈山之一。不僅國內朝聖登山者絡繹不絕,一年四季不同的壯闊美景更吸引眾多海外旅行團造訪。但對於交通迷來說,今年的立山開山季節則是立山隧道無軌電車巴士最後的一年。為了記錄日本最後的無軌電車巴士與立山黑部當地限定的秋天風景,我踏上了人生首趟的立山黑部橫斷之旅。這篇遊記是紀錄了我跨越立山之後的後半段旅程。
黑部水壩是立山黑部旅程後半段的重要景點,同時也是這條山岳觀光路線的開端 |
位於富山縣的立山以海拔三千公尺上下的連峰構成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孕育的立山信仰更讓他與富士山、白山並列為日本三靈山之一。不僅國內朝聖登山者絡繹不絕,一年四季不同的壯闊美景更吸引眾多海外旅行團造訪。但對於交通迷來說,今年的立山開山季節則是立山隧道無軌電車巴士最後的一年。為了記錄日本最後的無軌電車巴士與立山限定的秋天風景,我踏上了人生首趟的立山黑部橫斷之旅。
立山自古以來便因宗教信仰聞名,如今更以壯闊的火山與冰河等高山美景吸引來自海內外的遊客造訪。圖中的御廚池便是立山上的著名景點之一。 |
幾年前一位大學同學第一次到四國自助旅行途中,特地寄給我一張明信片。明信片上頭是一張海上漩渦的照片,彷彿要將旁邊的船吞噬一般,畫面相當特別與震撼,同學還推薦我下次要來看看。這次趁著來到德島拍火車的機會,終於來到漩渦所在的鳴門,一睹放眼世界也十分罕見的自然奇景。
鳴門因著特殊地形與海象,造就壯觀的漩渦奇景 |
因為珊珊颱風而在高知多停留了一天,我接著搭上火車前往此次鐵道旅行的重點:德島。古稱阿波國的德島縣位於四國島東側,透過連結淡路島的鳴門橋與明石海峽大橋與本州相接,幾乎和關西地區在同一個一日生活圈範圍。儘管緊鄰著繁華的關西都市圈,然而德島縣卻是目前全日本唯一一個沒有「電車」行駛的縣,不但JR鐵道全線都沒有電氣化,甚至連一條使用電力的私營鐵(軌)道都沒有。沒有電線杆干擾構圖的鐵道,再加上以德島為中心還有不少國鐵型車輛運用,對鐵道攝影愛好者來說真可說是聖地。這次的遊記就來介紹一下德島必追的兩款國鐵車,以及分享一些攝影點和搭乘心得。
全縣境內完全沒有電車的德島縣,同時也是追尋日本國鐵餘韻的最後聖地之一 (攝於穴吹=川田) |
在星星的星口普查報告:赫羅圖的前世今生中,我們認識了19到20世紀初期的天文學家們,如何進行天上的「星口普查」,並產出了以圖像化方式呈現恆星特徵分布的赫羅圖(HR diagram)。然而,在赫羅圖上的點點繁星中誰是老人?誰是小孩?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可迴避地需要了解恆星到底是如何發光發熱的,因此這一次將帶大家跟著理論科學家的腳步,探尋星星們的生命軌跡。
展示場的大型太陽剖面由內向外依序是太陽的核心、輻射層、對流層,科學家經由近百年的知識累積,才終於能略知恆星內部的構造。 |
透過恆星吸收光譜的研究,天文學家在19世紀便意識到太陽與天上的恆星是同一類的天體。但太陽到底是什麼?如何產生光和熱?一開始有人認為太陽是燃燒中的固體,也有人認為是液體,直到科學家強納生‧萊恩(Jonathan Homer Lane)才提出太陽是由氣體構成的想法。萊恩出生於美國的務農家庭,在耶魯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美國的專利局工作,之後便自立門戶協助發明家申請專利。不過在工作期間卻遇上美國南北戰爭,生意一落千丈之下萊恩只好回到兄弟經營的農莊生活。然而在這段期間,萊恩不但開發了用氣體膨脹裝置來冷卻的低溫設備,也投入了天文學的研究。
日本在封建時代的各個地方領主多會在軍事據點或是城市中築城,除了防衛用途,在城市中心最顯眼之處樹立富麗堂皇的天守閣更是領主地位的象徵。歷經明治時代廢藩置縣與二戰的摧殘,現今日本各地僅存12座從江戶時代保存至今的古城,對於城堡迷來說可是不能錯過的人生清單。在走訪過松江、松本及犬山城之後,趁著這次來到高知的機會,自然不能錯過十二現存天守之一的高知城!
現存天守之一的高知城不僅是天守閣維持原貌,周圍建築群的完整度之高更是不能錯過 |
高知築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大高坂山城,不過當時的城僅是作為軍事據點,和武將生活起居的空間並不相同。時間快轉到關原戰役之後,支持西軍、統治土佐的大名長宗我部家族被剝奪士族權利,而在戰爭中支持德川家康率領的東軍的武將山內一豐則獲分封土佐國,大高坂山城也就易主成為江戶時代土佐藩的中心,城池也漸漸發展為結合軍事和領主生活的據點。現存建於18世紀的高知城躲過了明治時代的廢城令和二戰的破壞,如今不但是當地相當重要的歷史名勝,更是日本完整保留天守原貌的12座現存天守之一。岔題補充一下,在12座現存天守當中就有4座位於四國地區,四國真可說是古城迷的聖地呢!
位於四國南部的高知市因為三面環山,阻隔了和山陽地區大城市間的交流,從地理位置來看應該會是個鄉下小城市。不過,這座城市卻擁有路線長度僅次於廣島市電的路面電車系統,市區路段甚至5到10分鐘就有一班車。原本此行計畫飛抵高知當天就要前往其他城市,但因為JR四國需要進行珊珊颱風後路線檢查而停駛所有城際列車,旅行首日就來好好體驗路面電車的鐵道旅行吧!
高知雖然距離山陽各大城市遙遠,但也有繁忙的路面電車系統 |
身為一個廉價航空愛用者,過去因為四國沒有廉價航空直飛的航點,使我對這座島相當陌生。不過在今年台灣虎航正式插旗高知空港後,終於讓四國也有從台灣直飛的廉價航空航點,我也趁著票價促銷的機會下訂了機票。雖然多了一個航點是件好事,但由於高知空港目前也就只有台灣桃園一個國際航點,行前就查到不少版友反應這座機場有很多和其他地方機場不一樣的問題。這次出入境的流程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是這次來回經驗的簡單整理。
還記得前幾年一位民代說出「高雄」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日本人希望打狗變得「又高又雄」引起全民嘲笑,不少文史愛好者紛紛提出考證反駁荒謬的「又高又雄」說法。目前的主流意見大多同意是因為日本有與「打狗」發音相近「高雄」地名,因此才將「高雄」挪用雅化。不過,日本有哪些地方有「高雄」?這次前往岡山的旅程正好會經過其中一個「高雄」,給了我中途下車去一探究竟的機會。
在日本不但有高雄山,同時也是擁有絕佳展望的新幹線攝影點 |
在計畫伯備線381系攝影旅行的時候,原本想著還要去立山黑部,所以選擇從中間的大阪,而不是從岡山入境日本。結果光是伯備線的行程就滿滿,連同立山黑部通吃的計畫只好取消。不過既然機票都開了,那就省錢慢慢地從大阪坐私鐵和在來線火車到岡山,順道經過姬路解鎖知名的新幹線攝影點。
能將姬路城與新幹線同框的攝影點可說是姬路的代表風景之一 |
夏天的太陽總是特別早起,明明前一晚看完星星之後在車上沉沉睡去,下次睜開眼睛時才早上六點,但天空已經十分明亮。昨天的旅程幾乎都環繞在吊橋與水庫,第二天的行程當然也不例外。簡單吃個早餐之後,大井川的搖曳露營△聖地巡禮第二天,從夢之吊橋到蓬萊橋的橋樑巡禮就此展開。
吊橋、水庫與自然環境共同構成大井川上游的特殊地景,令人流連忘返 |
昨天經過洪致文老師的粉絲專頁的訊息提醒,這才發現周末正好是一年一度國軍基地開放日的日子,而且開放的基地剛好就是洪致文老師新書中介紹的日本時代嘉義飛行場、今日的空軍嘉義基地。除了跟著飛機迷一起來拍飛機之外,場長我決定這次趁著基地開放的機會實地到場尋找書中介紹的日本時代的飛行場遺跡。
嘉義基地的前身是日本陸軍所有的嘉義飛行場,根據《不沉空母》一書的考證,飛行場大約在1936-1937年間開始有飛機開始使用。飛行場開始使用的時間點正是日本開始大東亞戰爭的期間,當時進駐的飛行第14戰隊也曾參與過攻擊菲律賓的戰役。飛行場的跑道與機坪配置在基地的西側,東側則是軍隊兵舍、指揮中心等後勤行政單位的房舍。
雖然從美軍的空照圖來看機場在二次大戰期間遭遇轟炸,不少建物和棚廠的屋頂都嚴重受損,但比對位置與大小推測仍有不少建物在戰後經過國民政府軍重修後繼續使用。在這次營區開放區域的志開大樓,以及其東側的長泰樓都可能是日本時代的兵舍流用。根據志開大樓前的命名略記,大樓興建於1945年5月,並於1991年7月整修完成,大樓命名是為紀念1943年執行偵察任務而不幸殉職的中華民國飛官周志開中校。而在志開大樓東南側的橘紅色屋頂建築在日本時代的地圖標註為「對戰本部」,與志開大樓、長泰樓一樣都是以圓柱區隔走廊與屋外空間。
志開大樓在日本時代是兵舍 |
原對戰本部的現況 |
趁著《搖曳露營△》第三季播映與靜岡縣推出《搖曳露營△》與LoveLive!的聯名集章活動,才剛結束上一趟伊豆旅行不久我就預訂機票,計畫了下一趟聖地巡禮。這次要前往的地方就是靜岡縣最大的河川:大井川的上游區域!
大井川上游鐵公路交通都相當不便,因而造就密集的吊橋景觀 |
從靜岡、長野、山梨三縣交界的南阿爾卑斯地區發源的大井川,全長約168公里的主流不但是靜岡縣境內最長的河川,上游豐富的森林資源很早就是日本極為重要的木材產地。為了河川沿線的產業開發與交通需求,1925年大井川鐵道株式會社在靜岡市成立,本線自東海道本線金谷車站出發,一路沿著大井川而上,並在1931年通車至終點千頭車站。1930年代隨著工業化用電需求增加,大井川豐沛的水力資源也受到關注。於是,電力開發公司為了大井川水壩建設的資材運送需求,從千頭車站再往上游開闢了專用鐵道,原本鐵道是以762mm軌距興建,但通車隔年配合貨車直通需求再拓寬成和本線一樣的1067mm軌距。鐵道經營在1959年由電力公司轉為大井川鐵道負責,成為大井川鐵道旗下的井川線。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在完成縱貫線工程之後,隨即投入資源繼續進行環島鐵路的選線探勘與建設計畫。不過,由於中央山脈在蘇澳到花蓮、高雄到臺東之間的阻隔,當時的技術並無法讓鐵路順利地從縱貫線繼續延伸到花蓮或臺東,若要按部就班地推進可是不知道要讓花蓮等到何年何月。鐵道部於是在1909年9月1日成立「花蓮港鐵道出張所」,先行展開花蓮到臺東的鐵道建設計畫。
考量花東縱谷平原運輸需求還不大,再加上主政者當時奉行速成延長主義方針,因此軌道採用762mm軌距以節省成本。雖然和西部鐵道的軌距不同,但橋梁與隧道淨空仍按西部的規格興建,在1919年自花蓮通車至今日的玉里,買收臺東段的糖鐵路線串聯後在1926年全線通車。不過看似暫時編制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就這樣一路經營到日本在二戰戰敗,戰後幾經轉折由臺鐵局花蓮管理處接手,但東部鐵道仍長時間獨立於西部的鐵道之外。直到1980年前後北迴線通車、東部鐵路軌距拓寬完成,臺鐵才終於結束長達五十年以上一島兩制的時代。
1945年美軍根據航測繪製的城市地圖,可以窺見當時以花蓮車站發散出的Y字形路網,城市展現面向海洋藉由臨海鐵道與外界串聯的海洋性格(圖片來源:德州大學圖書館) |
北迴線通車的同時,花蓮車站與車庫也一併往內陸移動,原本靠海的舊車站在1992年拆除。作為昔日東部鐵道管理中樞的臺鐵局花蓮管理處在1988年裁撤,留下的辦公廳舍使用到1993年後閒置而荒廢。2002年花蓮縣文化局成立專案小組進行搶救工作,經過數年的規劃與整修之後於2011年「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的身分重現在世人面前。
日本官設鐵道的第一條路線是1872年通車東京(新橋)到橫濱間的鐵道路線,不過當時新橋車站的位置不在今日的新橋車站,而是在一旁的汐留;橫濱車站也不在今日的橫濱車站,而是在今日根岸線上的櫻木町車站。五年前時光土場拜訪了這條日本起源鐵道的起點舊新橋停車場鐵道歷史展示室,這次則趁著回台前一晚的空檔來到了櫻木町的商業設施「JR櫻木町ANNEX」,來看當時鐵道開業時期的功勞車。
在櫻木町車站南側的商業設施設置了鐵道歷史展示藝廊,在商業開發之餘也兼顧鐵道文化推廣 |
日本在結束江戶幕府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之後,由明治天皇率領的政府加速引進西方文明,向列強靠攏。在西化浪潮下最重要的指標基礎建設就是鐵道,不過當時的日本雖然有江戶時代培養的大量土木人才,但並沒有人懂鐵道要怎麼興建與營運。於是,新政府積極招攬來自英美的鐵道技師來日,協助這條的鐵道的規劃設計與人才培育工作。終於在1872年10月14日,橫濱車站在今日的櫻木町正式通車啟用,皇室與政府高官從東京搭著火車來到橫濱,慶祝鐵道為日本現代化展開新的一頁。
初代的橫濱車站是由美國技師Richard Perkins Bridgens所設計,和位於起點東京的新橋車站一樣為頭端式車站,在正面入口兩側有兩層樓的衛塔,猶如雙胞胎一般。1887年鐵道繼續往湘南一帶的國府津延伸,不過初代橫濱車站的頭端式設計讓所有經過列車都得進站再折返開出,非常不便於列車調度,於是在1915年橫濱車站遷移到今日的高島町附近,並將鐵道主線截彎取直,原本的初代橫濱車站便改稱為櫻木町。雖然櫻木町貴為官設鐵道開業的終點位置,但在歷經關東大震災、鐵道高架化與車站改建之後,如今幾乎找不到明治期的痕跡。不過在2020年中開幕的商業設施「JR櫻木町ANNEX」,卻迎來了開業時使用的蒸汽機車,以鐵道歷史展示藝廊的模式喚回那段鐵道開業的記憶。
藝廊展示著鐵道通車時的模型 |
《搖曳露營△》(ゆるキャン△)第二季聖地巡禮來到第二天。昨天縱使累到洗完澡馬上睡覺,一整晚的雨滴敲打在民宿木造的屋頂上,滴滴答答的雨聲不停在夢醒之間傳進耳朵裡,早上一覺醒來果然窗外還下著大雨。下樓吃早餐的時候,餐廳裡電視頭條新聞播放的居然是臺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大亂鬥」(這邊直接引用日本新聞用詞),還有亂對排在後面的人咆哮噴口水的畫面,一早看到這些事情真的是一個糟糕的早晨!
昨晚發布的天氣預報仍然不理想,原本已經查好雨天備案去土肥金山看大金塊,但吃早餐時還是不抱希望地順便看看氣象雷達回波來評估天氣變化,卻發現...現在這陣雨這居然已經是最後一波鋒面雨帶!?等到要出門的時候,竟然奇蹟似地放晴了!在青空的祝福下,看來伊豆露營第二天的巡禮可以順利進行了!
在藍天大海陪伴下,最開闊與療癒的聖地之旅第二天展開! |
日本知名的生活風格動畫《搖曳露營△》(ゆるキャン△)不但用輕鬆悠閒的步調擄獲了不少粉絲的心,精細且參照現實景點的背景更讓不少人按圖索驥,尋找故事主角們待過的風景。自從動畫播出之後,我便收集了許多資料來策劃聖地巡禮,終於在今年五月得以抽出兩天出發!這次聖地巡禮的目標是第二季劇情的高潮,也就是主角群們的伊豆地質巡禮。
伊豆半島位於靜岡縣東部,過去是由一連串的火山島嶼撞上日本列島而形成,除了溫泉相當多之外,也有豐富的地質景觀。大多數人來到伊豆的交通大致是以伊豆急行鐵道、伊豆箱根鐵道駿豆線為軸心,再由公車從車站發散出去各個景點。但劇中出現的大多數景點都位在西伊豆海岸,幾乎沒有沿海岸南北縱貫的公車路線,租車自駕因此成了巡禮的最佳移動方式。這次巡禮的行程安排構想是盡量照著劇情路線去體驗移動感,不過第一天上半老師組是走高速公路移動,小凜則是沿著景觀較好的西伊豆海岸,所以我決定參考去比較多景點的小凜行程進行安排。
伊豆因為過去火山活動的歷史,超過百處的地質景點分散在半島四處,相當適合自駕漫遊 |
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以下簡稱為福衛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福衛七號是臺灣與美國共同合作的氣象衛星計畫,目的是接替即將退役的福衛三號衛星。自2010年簽署合作協定以來,由臺灣自行進行衛星設計與開發控制軟體,並由美國提供關鍵儀器、英國SSTL(Surrey Satellite Technology LTD)製造零組件,耗費近十年才終於完成。究竟,總耗資32億新台幣的福衛七號能帶給我們什麼貢獻,本期專文就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分析。
福衛七號隨著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 來源/國家太空中心 |
太陽高掛在一望無際的藍天上,最近都是適合出門拍照的日子。但烈日高溫卻又讓人想躲在陰影下,如果有個充滿林蔭的山徑那就再好不過了!於是我來到了位於桃園蘆竹的羊稠坑步道,除了上山避暑之外,正好來捕捉高鐵在去年推出的新款卡娜赫拉彩繪列車。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殘破的戰爭遺跡赤裸地展現歷史的傷痕,為蕭瑟的冬季平添悲傷 |
由新營糖廠轉型而來的新營鐵道文化園區因軌道改善而停駛多年之後,終於在今年2月3日自新營中興站復駛至柳營火燒店。以短小的單行車之姿行駛的藍色內燃機客車勝利號,在社群推波助瀾下更成為新營鐵道的新招牌。藉著鐵道復駛的契機,我將使用公共自行車尋找勝利號的拍攝景點,以及實地踏查糖鐵第一條載客路線的現貌。
曾是製糖重鎮的新營不僅有懷舊小火車可以搭乘,也很適合用自行車尋找糖鐵秘境 |
長年穩坐臺鐵進出人次第三名的中壢車站,因應鐵路地下化工程在6月15日跨次日即將切換到鐵路山側的臨時車站,舊站體之後將會拆除,騰出工程用地給新建的地下化車站。場長因為地緣關係也時常到桃園和中壢走跳,這次輪到中壢車站改頭換面,不免還是要來和自己的成長記憶好好告別。
熙來攘往的中壢站房終要走入歷史 |
在日本國鐵分割民營化近四十年後,當年的新銳車輛逐漸凋零,日本本州僅存最後一款的國鐵特急電車381系也將在6月15日迎來最終定期運用日。有著國鐵經典電鍋頭造型,加上地方與JR西日本推出的復刻塗裝推波助瀾,不只是吸引日本鐵道迷的目光,身邊許多臺灣朋友也紛紛二訪、三訪取景。為了收集過去因故沒拍攝到的景色,我再次來到了伯備線,以四天的時間、不計步行距離的方式進行381系電車的最後追逐。
馳騁伯備線超過40年的381系特急電車,終於迎來世代交替的時刻 |
伯備線是連結鳥取縣西部和岡山的陰陽聯絡線,名稱取自兩地的日本古國名──伯耆國和備中國。起自倉敷、終至伯耆大山,總長138.4公里的鐵路於1928年全線通車。因應往來山陽與山陰地區的龐大運輸需求,1960年代末就開始進行部分路段複線化,1982年更進一步全面電氣化,除了是陰陽聯絡線當中相當早就高速化及提升運轉效率,至今依然是山陽與山陰間行旅和貨物輸送主要的鐵道路線之一。除了每小時幾乎就有一班往返岡山及出雲市之間的特急八雲號列車發出,中間也有不少從國鐵時代使用至今的115系普通車班次(班次大致以新見為切分,北段班次相較南段少許多)。
雖然往來伯備線的列車班次相當多,但沿路多彎道卻對運轉速度造成限制。這是因為在鋪設軌道的時候會讓外側軌面高於內側,好讓列車在過彎時獲得足夠的向心力,但過彎的離心力卻會使乘客感到不適,因此實際彎道速限會大幅低於過彎翻覆的臨界速度以降低不適感。為了讓列車提升過彎速度的同時還能維持舒適性,日本國鐵在1970年投入傾斜式列車的開發,歷經三年技術實證與量產,日本首款傾斜式列車381系正式在中央本線登場,並在伯備線電氣化完工的同時投入服務。在日本國鐵解體民營化三十多年後,381系成為本州三社最後保有定期運用的國鐵特急車款,但隨著新型273系傾斜式特急電車在2024年4月上線後,381系的定期運用終於將在6月15日結束。
273系大致承襲了民營化以來高運轉台、可互相聯結的外型設計,但配咖啡色倒是有點微妙 |
在381系退出定期運用的前一個半月期間,273系已取代了15往返中的10往返,只剩下やくも1、8、9、14、15、18、19、24、25、30號等10班車是由381系行駛;三種復刻塗裝中的芋頭色已經在4月退役,只剩下國鐵色與綠色編組兩種。為了不留下遺憾,我決定在381系趕在退役前夕再次來到伯備線。先前部落格曾經介紹過幾個攝影點,但仍有不少距離車站步行時間半小時以上的攝影點在我的待訪清單上。雖然租車自駕是一個輕鬆的選項,但考量到一天能拍的381系班次已經不多,再加上獨自旅行沒有旅伴可以分攤預算,所以我還是決定回歸原點以搭車及徒步方式完成這趟最後的追車之旅。
位於群馬縣的橫川車站在北陸新幹線通車以前是從關東前往輕井澤度假,或是繼續前往長野的必經之地。雖然現在的橫川車站變成一條地方鐵道的終點站,但從百年前的明治時代開始留下的鐵道技術與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卻被好好保存於此。這次趁著追逐蒸汽火車的機會,我來到了這座被群山環繞、受大人小孩喜愛的鐵道保存園區:碓冰峠鐵道文化村。
利用原橫川運轉區打造的碓冰峠鐵道文化村不僅保存了曾在當地活躍的車輛,同時以各種鐵道體驗吸引海內外遊客造訪 |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這次的宜蘭線舊線跡踏查系列將鎖定在因為改線而失去鐵路運輸功能的隧道,尋找這些隧道現今的模樣。
不同於前面文章中的隧道普遍為人所知,雙溪隧道群多藏身在樹林中無人聞問 |
群馬是我第一次自己踏上日本旅行的目的地之一,平原與山區交接的鐵道上曾有115系、211系等大量的國鐵型電車,在快速變遷的日本關東可說是追尋昭和時代鐵道風景的聖地。暌違多年再次踏上前往群馬的鐵道攝影旅程,這次的目標是為了慶祝高崎車站開業140週年的蒸汽機車專列!
為慶祝高崎車站設站140週年,專列由C61形蒸汽機車加上舊型客車,懷舊味十足! |
2024年4月3日上午7:58,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7.2的強烈地震,是臺灣在1999年集集地震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太魯閣峽谷、清水斷崖大規模山崩與落石的景象令人怵目驚心,橫貫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也柔腸寸斷,內政部初估國家公園災損恐超過10億元。截至本文撰稿當下,花蓮地區仍是餘震不斷,短時間恐怕難以再次走完中橫公路東段,於是場長希望趁此機會整理一下中橫公路的歷史與過去探訪的紀錄,謹以本文記下太魯閣道路的美麗與哀愁。
中橫公路在險峻的太魯閣峽谷中穿山而過,承載了地方交通與國家資源開發的使命,以及基層人民流下的血淚 |
打狗港(今高雄港)在清國與英法聯軍的第一次戰役之後,成為臺灣第一批面向世界開放的通商港口。擁有南臺灣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的打狗港在貿易逐漸發展的同時,軍事防衛的地位也在牡丹社事件後獲得重視。趁著來高雄看小鴨的機會,這次尋找古砲台的旅程來到了旗津與哨船頭,來看看這兩座扼守高雄港進出玄關的砲台。
牡丹社事件後清軍在打狗港進出口兩側部署西式砲台,成為臺灣身處國際衝突前線的見證 |
我離開尾道後繼續前往廣島,由於抵達的時候天色還沒完全暗下來,於是我決定前往在社群上看到的鐵道攝影地點繼續拍火車。我快速地在廣島市近郊唯一還有國鐵型車輛定期行駛的藝備線月台換車,目的地是有著古樸連續隧道的玖村車站。
1936年全線通車的藝備線名字取自日本古代的安藝國與備中國,西起廣島車站、東至伯備線上的備中神代車站,全線幾乎都在山地中行駛,且均為非電氣化區間。車輛運用大致以三次車站為界,廣島三次間作為廣島都市圈的通勤路線而班次較為密集,主要使用的是キハ40系國鐵型柴油客車;三次備中神代間則人煙稀少、班次稀疏,主要使用的是JR西日本專用於人口稀少的地方交通線的キハ120形柴油客車。
從廣島到玖村的車程大約是20分鐘,這座位於廣島市郊的車站只有設置一座無法交會列車的岸式月台,不過正值上下班時間,從廣島搭到這站下車的乘客還不少。車站後方就是太田川的堤防,傍晚時分有許多人來此散步、遛狗,雖說是小站但還是頗有人氣。站在堤防上就能拍攝停靠車站的藝備線普通車,算是相當輕鬆簡單的攝影點。在堤防上除了可以拍攝往來的キハ40系之外,在河的對岸還有另一條可部線,遠遠地就能看到對岸的列車在跨越太田川的橋上行駛,真可是一魚兩吃呢!
傍晚的玖村車站 |
停靠在玖村站的普通車 |
可部線在2019年改點時也同樣被227系統一 |
不過專程來到玖村可不能就此滿足!從玖村車站往北走,跨越第一個平交道後繼續沿著鐵路邊走,鐵路轉了個彎進入了古樸的石造隧道。而且隧道還不只一個,一共有三座!在鐵路邊往隧道裏頭望去,火車在明暗交錯的隧道內行駛的畫面相當特別,再加上古老的隧道與有著橘紅首都圈色的國鐵型柴油客車,彷彿真的走進時光隧道一般!
攝影點下自成蹊,一看就知道是熱門攝影點 |
紅色氣動車與隧道色調相當融洽 |
在廣島都市圈普通列車均統一為227系的時代,藝備線不但沒有電氣化,還有班次如此密集的國鐵型柴油客車實在是相當難得。下次來廣島,不妨來趟藝備線之旅,體驗非電氣化時代的懷舊鐵道風景吧!
更多瀨戶內鐵道旅行紀錄請見:
下關:走進海上貿易玄關與戰爭談判的歷史現場|2024瀨戶內之旅(一)
鐵路與海運交織的九州門戶:門司港與九州鐵道紀念館|2024瀨戶內之旅(二)
行李包裹電車的最後舞台:小野田線123系電車|2024瀨戶內之旅(三)
尾道市鐵道攝影漫遊-千光寺頂上無敵展望推薦|2024瀨戶內之旅(四)
廣島近郊鐵道攝影點:玖村車站|2024瀨戶內之旅(五)
震撼世人的戰爭終局:原爆穹頂的證言|2024瀨戶內之旅(六)
探訪時間:2024.1.
完稿時間:2024.4.
由臺灣與日本合作拍攝的青春愛情電影《青春18x2 通往有你的旅程》在2024年白色情人節檔期上映,上映首日就成為當日臺灣票房冠軍,獲得廣大迴響。這部片改編自臺灣的網路遊記《青春·18 x 2 日本慢車流浪記》,據說自十多年前片商就已和原作者商談電影改編版權,但因雙方各有堅持,直到曾執導《新聞記者》等片的日本導演藤井道人參與製作,才終於讓電影得以順利開拍並在今年與原作小說一同問世。儘管場長的戀愛學分沒修過,身為一名日本鐵道旅行愛好者,仍相當好奇電影會如何詮釋鐵道旅行的況味。
電影主視覺(轉自官方FB) |
青春18是日本國鐵在1982年推出範圍涵蓋全日本的鐵道周遊券,主要在學生學期之間的長假發售,國鐵民營化後繼承青春18的業務,今日仍可以一張票搭遍全日本JR路線。雖然發售對象不限一定要擁有學生身分,但任選五天的使用期間內不能加價搭乘特急或指定席車廂,只能搭乘站站停的普通列車或快速列車。青春18票券發行四十多年來,不少旅人趁年輕時前往遠方壯遊,也有旅人是希望能藉此好好地確認自己過去走過的路,好好地休息再出發。雖然只能搭乘慢車,但卻因此吸引了許多人懷抱著不同的想法,慢下腳步到遠方去旅行。
電影故事述說一位從日本來到臺灣的背包客女孩遇上一位即將上大學的男孩,他們的青春與或許還沒開始的戀情。18年後,成為遊戲開發者的男孩在事業受挫後回到故鄉,想起了當年的種種,於是決定踏上前往女孩故鄉的旅程。電影在歡樂的熱帶臺南回憶與沉靜的白雪北國風景中不斷切換,從繁華的都市到邊遠的鄉村,穿過黑暗的隧道又是另一片不一樣的景色。如果不想這麼快面對現實,走別條路線繞點遠路讓自己做好準備。觀眾彷彿跟著男孩一起整理著思緒,好讓自己可以面對許久不見的女孩,可以好好面對自己逝去的青春物語。
廣島縣東部的尾道市位處於岡山與廣島之間,同時又是本州往四國的海運要衝,便利的交通不但造就這座城市的繁榮,爬上山頂更擁有得以俯瞰瀨戶內海的絕佳展望。於是我離開了小野田之後,搭上新幹線繼續前往這座城市,尋找能夠代表這座城市的展望攝影點。
尾道市位於陸地與海運要衝,不但有懷舊的城市氛圍,更有壯闊的自然美景 |
尾道的位置幾乎就在岡山與廣島的中間,加上和四國島上的今治市之間散布著成串的島嶼,海陸轉運貿易十分發達,素有「瀨戶內十字路」之稱。雖然近年因為城市平原腹地不足而被福山市取代,但在佔據城市大半面積的丘陵地上留下許多老屋與古寺,讓尾道成為體驗懷舊小鎮漫遊的熱門地點。考量到新幹線的班次多寡與轉乘便利性,前往尾道的方式主要是從福山車站轉乘往三原、廣島方向的山陽本線普通車。從車站出發往東邊不遠的尾道本通商店街就是一條不錯逛的地方,除了富有昭和感風格的店舖,逛累了還能從生活感十足的巷弄往海岸或是往山上走,尋找不一樣的風景。
尾道商店街有著獨特的懷舊感,不妨來這邊散步、品嘗一碗道地的尾道拉麵 |
走進一條巷弄頓時有回到臺灣的生活感 |
離開商店街往山邊走,丘陵上的老屋櫛比鱗次排列,鐵路則沿著丘陵的山腳蜿蜒而過,將市區分隔成山上與山下兩個世界。雖然鐵路分隔市區在臺灣似乎是種負面印象,但站在石階上回望僅供行人穿越的平交道,卻有種鐵道融入生活的日常感。穿過平交道走上通往山上的石階,這是尾道著名的古寺巡禮路線。這條路線上串連了持光寺、天寧寺、千光寺、大山寺、西國寺、浄土寺、海龍寺等七座古寺,讓人可以沿著路線一一參拜。不過,我的目標不是來古寺巡禮,而是前往更高處:千光寺頂上展望台!
湯德章,一個在台南地圖上絕對不會錯過的名字。但奇怪的是,大多數的台南人都不知道他是誰?做了什麼事情?《尋找湯德章》就是在這樣的疑問中展開的一段尋找湯德章的生平,同時也是對自身歷史認同的靈魂拷問。
湯德章的父親是一名日本警察,但在湯德章還不滿十歲的時候就在噍吧哖事件中殉職,加上過往日台通婚的限制,他在戶籍上是從母姓。不過,湯德章在師範學校的紀念冊中卻是以父姓新居自稱,後來他考上警察,在日本找到叔叔坂井家又改從叔叔姓氏。同時,他在師範學校因頂撞師長遭到退學,而後又跟隨父親的腳步當上警察、晉升警部捕。但又在官運亨通的時候毅然決然放棄仕途,前往日本從零開始,通過司法考試成為律師。光是從姓氏一變再變,師範學校口中的問題學生變成模範警察,或是成為人們心中認真優秀的律師的經歷,湯德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身為從小就對古城與砲台等防禦設施有濃厚興趣的古蹟愛好者,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一直是我列在臺南安平的必訪景點之一。不過在學生時代一直沒有機會到訪,這次的臺南之旅終於得以拜訪這座見證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台。以下就跟著時光土場的腳步,一同走入二鯤鯓砲台內一探究竟。
清帝國在17世紀雖將臺灣納入帝國版圖,但實際上對帝國來說統治臺灣只是為了防範像鄭氏政權這樣的軍事集團再度出現。消極治理的結果造成當時臺灣島上的公權力相當薄弱,統治者的手並無法有效深入城市以外的鄉村,同時也讓受到地理空間阻隔的東半部成為政權無法涵蓋的「化外之地」。「化外之地」的概念放在現代的國家中算不算是一國主權的涵蓋範圍?隨著19世紀東西方海上貿易越來越興盛,位於航道要衝的恆春半島不斷發生紛爭,挑戰著「化外之地」的主權概念。在日益劇烈的衝突迎來的便是發生在150年前的牡丹社事件。
在過去公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鐵路同時也負擔著乘客的行李托運與郵寄包裹的運送服務。然而現今公路可以直接送達門戶的彈性,卻讓鐵路的行李包裹輸送服務逐漸式微,以前專門用來運送的火車亦慢慢消失。那麼這些火車去了哪裡?這次的瀨戶內之旅我來到了小野田線,尋找曾經用來運送行李包裹的電車─123系電車。
行李包裹電車退場後以123系電車的身分留存至今,默默在偏遠的小野田線度過餘生 |
過去的鐵路運行速度不像今天這麼快,搭乘火車就像今天搭飛機一樣是一趟長途旅行,於是便衍生出另外運送乘客行李的行李包裹制度。鐵路的行李包裹業務包羅萬象,有時是在列車中附掛專用車廂載送乘客的大件托運行李,有時是像郵差一樣運送各式各樣的農產品,直到今天臺鐵仍保留部分莒光號班次有這樣的托運服務。但不同於臺鐵使用傳統客車來載送行李包裹,日本早在明治初期就有電氣化鐵道,因此很早就出現在電車上設置行李包裹空間的「荷物電車」。
如果說下關是日本本州對外的玄關口,那麼與下關隔著關門海峽的門司想必就是九州的門戶了。海峽的最窄處也不過600多公尺,這兩座城市就像是雙子城一樣,很容易地就能看見彼此,只去了其中一邊旅行也不完整。離開了下關之後,我搭乘電車穿越關門海底隧道回到九州,來到門司這座九州門戶城市。
對稱的衛塔展現門戶該有的氣派 |
不過與其說是來到了異國,門司港的鐵道與海港建築風景,卻讓我處處想起了基隆!?現今的門司雖然看似繁華,但在古代不過是個鄉下小漁村,和下關的發展有很大的落差。直到1891年九州鐵道門司車站開業,鐵道運輸大幅改善了陸上運輸效率,從前佔旅程大半的水運路程被縮短到僅需跨越短短的關門海峽,讓門司成為面向本州的九州門戶。隨著客貨運量大幅成長,貨物轉運在1911年由小森江車站分擔,門司車站則專心經營客運服務。不過在1940年代關門隧道通車後,鐵道選在今日的門司車站接上鹿兒島本線,原來的門司車站則改稱為門司港直到今天。雖然門司港車站成了和基隆車站一樣的盲腸線,但城市留下的大量大正時代的建築,卻值得遊客細細體會其中的「大正浪漫」。
下關是位於日本本州最西端的海港城市,雖然是個搭新幹線十分容易忽略的地方,但這座城市卻意外地與臺灣的命運緊密牽連,成為臺灣人一定要拜訪一次的歷史現場。在2024年初的總統大選落幕後,或許是對於臺灣人做出國家未來路徑選擇的激情尚未褪去,我的日本旅行首站便決定來到下關這座牽動著臺灣、韓國與日本的歷史舞台。
下關古稱為「赤間關(あかまがせき)」,因此又被以諧音簡稱為「馬關(ばかん)」。這座城市位於日本本州的最西端,與九州島之間的關門海峽是瀨戶內海的進出路線之一,自古以來便是日本往來中國、朝鮮半島的重要航路,擁有日本面向國際的玄關地位。至今除了往返離島與九州門司港的渡輪之外,還有往返韓國釜山與中國蘇州的國際定期客船。在各國文化交流頻繁之下,江戶時代統治當地的長州藩對於國際情勢的變化十分敏感,除了在德川幕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時首先跳出來與列強一拚高下,知道打不過之後又快速地選擇倒幕,成為明治維新的要角。
古典風格的舊下關英國領事館充滿著濃濃的英式風情 |
抵達日本福岡機場之後,我搭乘新幹線前往新下關車站,隨即搭乘公車抵達下關市的唐戶地區。由於下關周邊多是丘陵地形,明治時代以降便開始進行填海造陸工程,而唐戶便是在1896年首先完成的新生地,同時也是港灣最早發展的區域。雖然1940年代通車的關門鐵路隧道取代了下關港往返九州的運輸功能,但唐戶港至今仍保有關門汽船經營的門司港與巖流島航線。至於見證唐戶,乃至於下關國際港灣地位的重要建築當屬舊下關英國領事館莫屬。
不知不覺太陽花運動十年了!許多人曾經經歷那場運動,談起那場改變台灣歷史的事件,多會提到運動啟蒙了自己對政治的興趣。但對我來說與其是啟蒙,或許精確地是讓我見識到社會有不同地看世界的方式,有各種不同的人在運動採取行動,有各種的思想與焦慮在網路上或街頭上直接地在我面前碰撞,照亮了早已蓄積已久的公民社會能量。
說起我的成長背景,比起很多人自述家庭對「大陸」地理與歷史如數家珍,陪伴我成長的電視節目除了動畫卡通之外是公視的《下課花路米》、《我們的島》與新聞節目。比起很多人對台灣陌生,我在10幾歲的年紀便早許多人一步關心著台灣各地的自然環境、文化古蹟與社會動態。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我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沒有選擇人人嚮往的電機與理論生活,而是能更貼近環境的地球科學,甚至很早就期許著成為科學家用更準確的氣象預報為社會做出貢獻。(不過自私的理由是觀察並搞清楚這些東西,可以讓我知道什麼時間、地點適合去旅遊和拍照就是了。但,殊途同歸有何不可!)
一直靜靜觀察著社會的我,多少也對政府的顢頇感到不解,但那時才是個中學生的我也不知道能做什麼,只知道老師所說的好好念書就能過上輕鬆的生活,同時也能滿足我在鄉下學校無法獲得的社團生活。直到大學一年級下學期,那場改變歷史的太陽花運動發生,也改變了只是靜靜地旁觀的我,那時才20歲的我,價值觀與生活似乎逐漸和台灣社會同步。
雖然近期有個根本沒在現場靜坐多久的總統候選人在政見辯論會大膽竄改歷史說「太陽花是反黑箱不是反服貿」,但那時候運動在臉書、PTT上捲起的高密度政治討論,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服務業的衝擊、對廉價勞力打擊已經不能再低的市場薪資行情的無助、對出版業言論自由的擔憂,這些焦慮都是真實且存在的。立法院的黑箱審查與快速通過,不過是讓這些焦慮一次爆炸開來的起爆劑罷了!「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的標語噴印在立法院議場上,到場的參與者除了表達社會對和中國經濟緊密整合的憂慮,過去新聞上看到的社運團體也投入了大量資源,各種環保、勞工人權、國家認同的討論在現場遍地開花,宣洩著針對國民黨政府執政六年來在莫拉克風災災後應對、中國勢力併購壟斷媒體、軍中人權事件等各種荒謬現象的不滿。
在抗爭路線的選擇與行動上有不同於佔領議場的賤民解放區、大腸花論壇等等,的確如百靈果主持人所說展現了社會多元不同的活力。但對於每天通勤往返於台北與郊區家中的我來說,印象深刻的仍是政府持續以拖待變,甚至出動水砲車與警察暴力毆打攻入行政院的群眾,讓我在深夜入睡前總是擔心著從立法院回家的路上看到集結在公園路的大批警力會不會進入立法院驅離,會不會一覺醒來世界就不一樣了?於是「退回服貿、捍衛民主」的口號傳遍大街小巷,我也跟著五十萬人走上凱道向政府施壓;前輩們退出議場喊著「出關播種、遍地開花」,我也繼續維持著高密度的社會討論關注各式各樣的議題,從勞動節遊行的現場到台鐵台北機廠等都市文化資產的審查會議的關注與紀錄。2014年、2016年大選泛台派、進步派大勝,我們都以為社會會開始變好,但我卻和社會一樣陷入了徬徨。
隨著我的大學生活褪去運動的熱情後回歸現實並進入後半場,我慢慢無法理解本科系知識的有用之處,甚至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或在天氣上趨吉避凶(畢竟上課和放假的日子不會隨著天氣而挪移),無力感讓我的學習動力漸漸熄火。同一時間,在選前四處簽下文化資產全區保存承諾書、挾著各路團體支持而高票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卻不斷毀約,不僅延續前任市府計畫拆除南港瓶蓋工廠部分廠房,松山菸廠的鍋爐因為他無力解決的大巨蛋不斷傾斜,甚至文史團體期待許久的新北投車站回不到原位,還說想趁颱風天把馬英九拆除的明治橋橋體放水流。面對保守與假進步勢力對社會的破壞,幾年來泛台派政治勢力對於價值堅持的游移與裹足令人失望。2018年公投保守民粹勢力的反撲,太陽花以來進步價值的論述優勢大幅流失,社會同樣陷入了無力。
不同於太陽花運動時的朝氣、活力與希望,對公共議題、私下生活的徬徨無助與不解主宰了我在後太陽花時代大部分時間的情緒。進步論述的優勢被演算法與社群生態削弱,當年挾著社運支持獲得政治能量的人物也變得不像當年我們所認識的意見領袖,我們在那時創造的歷史記憶更被盜版的、假進步勢力的台灣民眾黨竄改,甚至被更年輕的後輩遺忘,這才親身體驗到被社會遺忘的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長輩是什麼樣的感覺。我感覺自己就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紀錄片的導演一樣,在旁邊看著、祈禱著社會會越來越好,但社會在大部分時候還是原本的樣子,並沒有真的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無力感化成淚珠落下。
出了社會進入政府部門,慢慢發現無力與失望的原因是太陽花看似帶著社會往前跨了很大一步,但實際上這個社會與政府的運作並沒有完全地跟上的期待落差。對於四十歲以上的主管來說,比起改變可能帶來的組織調適與動盪,他們更傾向於依循習慣做事,即便他們可能自己對於舊慣的缺點有所察覺。對社會的運作從不解到漸漸能夠理解,我開始能理解為什麼許多太陽花運動參與者出關播種多年仍難以進入中央政府體制內,因為升遷不只是看能力還有制度與信任;我也開始理解為何進步政策推行會如此地牛步,因為大眾習慣與文化的改變需要時間與溝通。
十年過去了,受太陽花啟蒙的我們不斷問自己有沒有成為想要成為的人,不斷看著社會的變化,背負著成長的傷痕走到了今天。在運動的激情褪去之後,時間令我們更看清彼此,理解如何慢慢拉著社會往前走。我們也理解到想在這社會中不徬徨得要靠著堅定的意志記住自己的初衷,像是帶著小朋友一樣一步一步地向前走,靠著咆哮博取眼球,或是沒理由地自己貼到民粹那一邊並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然而不幸的是中國並不會等我們慢慢地把台灣拉拔長大,過去好不容易趕下台的國民黨以更兇猛的方式回來了,甚至還多了以虛無口號為號召的台灣民眾黨分散著年輕世代的注意力。
這幾天北部忽冷忽熱又長時間看不到太陽,反觀我的南部朋友卻只顧著對暖陽喊熱,於是我對著朋友說請珍惜你們有太陽。同樣的話我也想和這些同樣對民主有熱情的小草們說,請珍惜你們手上的民主,想想香港、想想西藏、想想那些沒有選票的地方,不要覺得政治都是口水與情緒勒索,試著去理解那些同樣構築這個社會的思想;也不要輕蔑地說大不了再來一次太陽花運動,你沒有看過水砲車、沒有看過有人衝行政院結果頭破血流,沒有經歷過被警察怒視的恐懼,千萬不要當個把民主想得很簡單的「民主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