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時光土場】日本巨蛋初體驗~日職小白到名古屋巨蛋的球賽攻略

趁著過了國人出國高峰期的機會,我在清明連假過後來到日本中部來趟賞櫻之旅。不過,因為在第一天晚上投宿的旅館大廳看到電視轉播的日本職棒例行賽,讓平常會看中華職棒轉播的我臨時興起去看現場的念頭。正好離我最近的名古屋巨蛋有安排例行賽場次,於是我決定去現場看一次日本職棒球賽。

外觀像是飛碟一樣的名古屋巨蛋是我日旅經歷中的第一顆巨蛋

名古屋巨蛋交通及觀賽購票

完工於1997年的名古屋巨蛋坐落於市區東北側,鄰近的名古屋巨蛋前矢田車站有市營地下鐵名城線與導軌巴士提供服務,即便是從較遠的JR大曾根車站走過去也只要15-20分鐘。巨蛋周邊不但有寬敞的人行道,與一旁的AEON商場、圖書館間都有同樣寬敞的空橋串連,交通十分方便。

從商場往巨蛋前的空橋上就設有售票窗口。不過,因為我擔心語言溝通上會有誤會,所以選擇從網路上購票。名古屋巨蛋是由中日龍球團經營的主場,因此可以透過中日龍的售票網站購買球票。進入首頁點選上方的Ticket之後,接著選擇想觀賽的場次。如果登錄會員的話可以選擇座位,但沒有的話就只能選擇區域而不能指定座位。畢竟是第一次嘗鮮,所以我選擇不登錄會員直接購票最簡單。

售票網站除了有提供英語頁面友善外國人之外,不像臺北大巨蛋售票對區域的描述只有編號,中日龍的售票網站是直接詢問顧客的需求來分配區域座位。例如網站給的區域選項有「我想輕鬆坐著觀戰」、「想近距離看選手攻防」、「我想感受內野熱鬧氣氛」、「我想盡情幫主場/客場球隊應援」、「從上層觀看全場戰況」、「盡量便宜一點」等等,描述相當直觀,不用費心研究哪個區域的角度或是左鄰右舍的觀戰動機是否適合自己。

至於平日票價從最貴的本壘後方8500日圓到最便宜的外野上層看台1000日圓不等,我這次坐的三壘側上層看台票價是2000日圓,換算臺幣不到500元。選好區域並依序刷卡付款之後,可以選擇將QRcode票券寄到電子信箱,或是綁定Google錢包,進場時出示QRcode給球場工作人員掃描即可。

球場設有多個出入口,球票上會有指示要從哪裡進場

台日巨蛋觀賽體驗大不同

進場之後迎面而來的就是販售飲料和球場便當的飲食店,以及販售中日龍周邊商品的流動攤販。我買好便當之後快速走過圍繞球場的走廊往座位走,雖然走廊位於座位後方而看不到場內,但一旁滿滿的壁掛電視讓觀眾能即時掌握場上狀況。另外一個我覺得很棒的地方,就是飲食店的密度相當高,除了剛剛進來的入口之外,走廊沿途和我坐的最上層看台都有。反觀臺北大巨蛋只有最下層座位後方才有固定店面,這次才剛進入名古屋巨蛋就讓我有很好的印象。

走廊上滿滿的壁掛電視讓晚到的我可以掌握賽況
球場內每層樓都有飲食店販售便當和飲料,店名還是根據最近的壘包命名
不免俗來個必勝捲壽司

雖然我自己是收看中華職棒轉播超過十年的球迷,但除了近期在國際賽場交手過的日本球員之外,其他日職球員我都叫不出名字。幸好這次與中日龍交手的廣島東洋鯉魚陣中有去年才和臺灣隊交手過的小園海斗,看在曾經交手的可敬對手的份上,我這個日職小白這次就坐在客隊的三壘側吧。

前面說得好像要幫客隊的廣島東洋鯉魚加油,不過日本的應援文化和臺灣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在臺灣的球場上,啦啦隊是應援的亮點,但在這場比賽中的啦啦隊只有在幾個局間空檔才會來到場上跳舞維持現場熱度,且人數規模也不若臺灣龐大。此外,臺灣往往將最熱鬧的站立應援席安排在靠近本壘的內野座位,但在日本卻將主要的應援席放在外野,由主隊與客隊分佔一壘與三壘側,應援曲則是由大鼓與管樂器搭配球迷吶喊。雖然這和一開始售票時就依照球迷需求,把只想專心看球的本質迷與應援迷分開有關,但也不是說內野就不能應援,如果外野應援氣氛及場上賽況不錯的話,還是能感染那些本質迷。

啦啦隊和吉祥物只有局間才會出來維持氣氛熱度,和在比賽中仍搶眼的臺灣啦啦隊不一樣


即便是客隊、沒有電子音樂,氣勢也完全不輸人

說到球場的熱鬧氛圍,球場方在觀賽體驗經營上完全不馬虎。首先就是進入觀眾席,往外野看完全不會忽視的超超超大螢幕。不但清楚顯示雙方目前打擊順序、比分、好壞球與出局數、球員守備位置,甚至連場上投打球員的攻守數據、球員簡介與應援曲都能同時顯示。而當場上球員有好表現時,原本播放球員簡介的空間也能立刻重播精彩畫面。比賽中不時穿梭的安打、三振動畫,以及搭配局間攝影機的觀眾互動,都讓整個球場的氣氛變得更熱鬧。

超大螢幕上不但有球員攻守數據還有精彩重播,就像在家看轉播一樣可以快速認識球員

這場比賽儘管小園海斗打出了兩支二壘安打,但直到第8局廣島東洋鯉魚才好不容易追成1:1平手。8局下,中日龍起用代打Bright健太掃出兩分二壘安打,幫助主場的中日龍再度取回領先。全場瞬間沸騰,我座位後方的幾個國小球迷也都興奮地大聲尖叫。最後的9局上半,全場照明燈光暗下來,探照燈集中在投手丘上,中日龍的終結者松山晉也上場試投,大螢幕搭配聲光音效把氣勢做得十分足夠。讓我一個幾乎沒看過日職的球迷都能感受到終結者的帥氣,真的沒想到球場聲光特效可以這樣玩。


終結者松山登場氣勢十足!

不過松山一上來先送兩個人上壘開劇場,我差點以為是不是要和同為藍色隊伍的富邦悍將一樣問天。幸好,最後還是有驚無險連抓三個出局數收下比賽。大螢幕除了立刻送上勝利特效,球場燈光在球員擊掌過後再次暗下來,球員在投手丘圍成一圈向觀眾致意。同時,觀眾席亮起滿滿的藍色手燈,像星星一樣閃爍著。啦啦隊和吉祥物也來到場上表演,搭配熱血的主題曲讓喜悅的氣氛嗨到最高點。

賽後球員圍圈圈向觀眾致意

後記:有待加強的臺北大巨蛋

事後看日本職棒官方數據才知道,這場中日龍對決廣島東洋鯉魚的比賽居然有超過三萬人進場,而且還是臺灣傳統認知上票房最難賣的週三晚場比賽!反觀同一週週末在臺北大巨蛋舉辦的統一獅主場對決味全龍的比賽,三場平均僅約1.1萬人次進場,週五場次更是寫下大巨蛋啟用以來的新低紀錄,引發球迷之間的熱烈議論。

雖然許多球迷將進場人數歸因於統一獅在北部的球迷母數本來就少,但明明去年12強賽過後增加了許多新球迷想進場看球,人數成長不如預期應該還有別的原因。就我去過臺北大巨蛋看球四次的經驗,再加上這次來名古屋巨蛋的體驗做比較的話。兩地巨蛋的職棒例行賽票價差異其實並不大,但臺北大巨蛋的大螢幕很明顯地小非常多,這讓主場球隊在運用變化上就難以比名古屋巨蛋還豐富。

再來就是臺灣人最關心的「吃」的問題。名古屋巨蛋每層樓都能輕易找到飲食店面買便當和飲料,且就我遇到的店面都有提供刷卡服務。反觀臺北大巨蛋場內飲食店集中在第一層座位的後方,坐在上層看台的觀眾不僅得大老遠爬下爬上才能買到東西吃,尤其是臺灣大賽之類的滿場比賽,排隊人龍長到排三局都不一定買得到,甚至部分店家還不提供無現金支付。即便到場外去買,為了趕時間往往也只能將就便利商店,對於剛下班來球場的上班族來說十分不友善。

都市型巨蛋的特點就是交通便利,能夠提供一個上班族下班後放鬆的選擇。然而,如果同樣的票價在臺北大巨蛋獲得的體驗是小到看不清楚也沒什麼變化的螢幕,還有排到天長地久的飲食店,無怪乎臺北的上班族對於把進大巨蛋看球當生活不買單。可惜的是目前大巨蛋仍是六個球團共用的主場,缺少用心球團的經營,上述提到的大巨蛋軟硬體設備提升恐怕是遙遙無期。希望相關單位能協助督促遠雄改善場地,讓大巨蛋能夠成為一個上班族在下班後像是去看電影、演唱會一樣,可以放鬆過生活的地方。

探訪時間:2025.4.
完稿時間:202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